第240部分 (第2/4页)

、兵丁的所领禄米皆有富足;价高发卖;既能赚钱;也能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不知这散布粮食充足的消息是否是请君入瓮?

待张鹏翮躬身退出;贞武起身在殿内缓缓的踱了起来;京师、通州的十大粮仓多年未经整顿;其中不知有多少猫腻;这盖子一揭开;怕是会引起朝野震动;不过;也该下狠手整顿一番了;西北爆发大战已为期不远;待到那时再整治可就迟了;既是要整;就该彻底整治一番;有关制度也要跟着完善。

不过;现在还不到火候;得等粮价再涨点;放出二十万石粮食减粜;对整个京师而言;作用有限;反而可能促使粮价继续上扬;提前发放季米;不过是为免粮价涨的太离谱;再则;他也担忧各仓亏空太大;引起恐慌;得再拖两日;等漕粮和南洋、上海之粮快到之时再动手;让他们再蹦达两日;也便于一网打尽

京师不缺粮;提前发放京师官吏、八旗兵丁季米、调拨二十万石稻米减粜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消息一传开;京师内城的大小官吏及一众旗人登时就安下心来;但外城经这消息一刺激;粮价却是不降反升;转眼间便升到一两五钱一石。

京师的商人不仅消息灵通;也多是见多识广之辈;漕粮征收仅只限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八省;所谓三月初有漕粮抵达通州;纯粹是开玩笑;三月初开始便有漕船陆续到通州交粮是没错;可三月初来交漕粮的是山东、河南两省。

但京报上明确写着蠲免山东、河南一年的正赋;这就是山东、河南皆已遭灾;按惯例;朝廷定然会就地截拨漕粮赈灾;哪有运到通州来的?而两江、两湖和浙江的漕粮至少要到五月之后才能陆续抵达通州。

至于南洋、上海两地走海路运来的几十万石粮食倒是有可能;天津二月底便可开港;不过那批粮食一则数量少;二则是用于赈灾的;不可能进京师。

官方的消息既是漏洞百出;那就明京师不是不缺粮;恰恰相反;京师缺粮食;这从仅仅只放出二十万石粮食来减粜就可看出来;二十万石减粜就想抑平京师粮价;开什么玩笑?这粮价不涨就真是没天理了。

眼见粮价节节攀升;京师一众百姓自然是人心惶惶;抢购之风亦是越演越烈;粮价也很快就升到一两六钱一石;却仍是供不应求;京师大大小小的粮商一个个都忙的脚底生风;各显神通四处调集粮食。(未完待续)

………【第587章 准备】………

粮食的利润在平日里并不高,主要是以量取胜,今日粮价一日三涨,而且供不应求,可谓是难得的发财良机,一众粮商岂肯坐失良机,眼见库存的米麦粟豆尽皆销售一空,自然都是使出浑身解数的调集粮食。

冬季京师根本就不可能自外调运粮食入京,能去哪里调粮食?不消说,当然是从是京城、通州两地十大粮仓中中达主意了,那可是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随便漏点出来,就足以狠捞一笔。

能在京师立住脚根的大粮商无一不是富商巨贾,不仅背景深厚,而且关系通达,平日里也没少用漕船运粮,跟京师、通州各大粮仓的官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对这种难得的牟取暴利的机会,自然是有财大家发。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暴利机会,仓场的大小官吏亦是眼红不已,除了禄米仓要忙于发放禄米,抽不出身来,其他各仓、包括皇仓、内仓在内,都是千方百计的欲在这场盛宴中分一杯羹,历来开仓减出,春出秋补,都是上下其手侵吞平帐的好机会,两下里可谓是一拍即合,一时间各仓官吏纷纷各显神通,私用花押白票装米出仓,偷梁换柱以次充好,伙同出黑档私领粮食,上下其手公然偷运,偷换厫座,钓扇偷米,开写假票等等可谓是花样百出,不一而足。

京师粮价一日三涨,京师百姓不免怨声载道,朝中文武大员对此亦是深为担忧,京畿之地,民怨沸腾,可不是什么好事,顺天府、五城兵马司,步军统领衙门的衙役、捕快、兵丁皆被悉数派出在京城大街小巷巡逻,维持秩序,加强防范。

次日早朝。一众文武大臣纷纷具本上奏恳请开仓减出,平抑粮价稳定人心,贞武亦是从谏如流,下令除禄米仓之外的各大粮仓各自开仓放出十万石稻米用于减出。以稳定粮价。

仓场的一众官吏接到开仓放粮减出的消息皆是欢心鼓舞,比京师的百姓还要高兴,历来粮食入仓出仓才是最好动手脚的机会,这道旨意对他们来说,不啻于是一场及时雨。

随着各大粮仓的稻米上市,京城的粮价应声而落,很快就由一两六钱一石降到一两五钱一石。半天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