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飞剑 (第1/2页)

好书推荐: 邪月弯刀

李蝉骑驴从学宫回到家中,已到了戌末。

红药收拾了食盒,跟妖怪们说起阿郎今日看见墨女的事。众妖怪就笔君墨女孰强孰弱议论纷纷,李蝉则在僻静些的棋亭边上,盘膝闭目,回想书楼里那一卷《珠囊剑经》。

那剑经里的每一字似乎都是用剑刻在竹片上,笔画轻重亦与剑理契合,于是虽然篇幅不长,却十分玄奥。不过,暂不管笔画蕴含的剑理,这“珠囊”二字,即是天上星辰,要学成这一篇剑经,便避不开感应星辰。

李蝉一边琢磨经意,一边感应星辰。说来,往年在青雀宫里当净人时,就听说,天下与星斗相关的神通,大多都已失传,便连青雀宫里步罡踏斗的一脉道统,都没人再学,只剩下藏书楼里一摞摞蒙尘的卷牍。据说只有希夷山上,还留存着可以引动星宿的神通。

一夜过去,李蝉果然没什么收获。

此后,又过去七日。

自成为乾元学士起,李澹的名字,连同着同榜另外九位学士,传遍了大庸国,“画仙人”的别号,也在口耳相传间变得愈发夸张。他几乎不曾有画作流落在外,传来传去,却变成了他一旦落笔,纸上的虫鱼鸟兽,都会立马活蹦乱跳,笔墨又哪里留得下来?原先,辛园的唐驸马,被问及李澹画的那幅百鬼图,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据说上个月,唐驸马在宴中醉后,却主动说起了那百鬼图,语气竟颇为得意,俨然已将其视为珍藏。

人的声名,起初就如燃薪之火,纵使不断添柴,也只烧得了一时就要熄去。但忽然刮来一阵东风,这薪火霎时间就能烧着整片山林,就连起初那个点火的人,也没法约束,只能作壁上观了。

这七日间,李蝉便奉诏到宫中画院去了两回,教习宫廷画师。又应邀,为某大儒采辑天下贤妇事迹撰文、神品画师金吾卫大将军作画的一本《闺范图说》,写了篇序。其余的时间,都用来钻研剑经。

他请教了徐应秋,袁夫人等前辈,对经意倒是理解得愈发透彻,每夜与天上星辰对坐,还是没法牵引到丝毫气机。

这一日,子时刚过,李蝉实在乏味,不再枯坐,回屋随手画了幅皓月图。刚画完,忽然心中一动。那幅能引起玉京贵人们争抢的皓月图,被他拿到戴烛冠上烧了。

余尽随孟夏的夜风飘出窗外,接着,李蝉珍而重之地拖出桌下那刻了避火防潮灵应咒文的木箱,取出了笔君留下的天象图,放到桌上铺开。

他看诸天星辰遥不可及,眼前这天象图,却伸手就摸得到。没再仰头看天,低头临着书桌,尝试运转剑经中的法门,竟真感应到了一缕缕气机,有的清幽,有的强炽。

他循着这一缕缕气机寻索过去。

忽然眼前豁然开朗,不见烛火,也不见屋壁。

身边一片虚无,又有白光点点,仿佛河中浮动的银沙,他伸掌一拂,银沙绕指而飞,他已置身星辰之中。

……

又是一月过去,天气愈发炎热。这天清早,换上一身短葛衣的红药,把一张麻纸交到涂山兕手里。纸上墨迹干透了,是昨夜就写好的,莲藕、荠菜、羊肉、黄芪等十余样食材药材,斤两都标得一清二楚。

自从晴娘走后,外出采买就成了涂山兕的事。红药却显然有些不放心,倒不是怕涂山兕遇上麻烦,只是这狐女虽然惯于行走江湖,却最不耐讲价。

红药再三叮嘱道:“炮制好的黄芪,是拿来炖羊肉的,你到资圣门的张记药铺去买,价格不常变动。莲藕却是时价,近来约莫十二文钱一斤,可记得把泥去了……“

涂山兕听得心不在焉,拿了纸就走,红药跟到她身边,不厌其烦地絮叨着。

把涂山兕送出了出去,红药还觉得没说完,待涂山兕走出一段儿,她又高声道:“别买贵了!”

“知道啦。”涂山兕背对着红药回应一句,两指捏起菜单扬了扬,头也不回地走远。

红药带上房门,滴咕道:“说这么多,半句也钻不进耳朵里。”

附身虎头铜锁的镇宅大将道:“神女娘娘,咱们如今又何必计较那些小钱?”

红药道:“你这小妖怪懂个什么,如今粮价虽不贵,又怎么架得住家中人丁太多?况且几日前,阿郎说了,日后啊,要在京畿买个田庄,要我说,最好能买片林子,买座山头才好。到时候,你们耕种也好,渔猎也好,总归是不必在家吃空饷了。”

墙头的徐达道:“神女娘娘哪里的话!弟兄们跟着阿郎,可谓是忠心耿耿,每日操练礼仪,跟军师读书学字,还不是为了效力于阿郎,这可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