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李宁紧急出动》里描写了李宁的办法:“李宁介绍了他现在的身份后,就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撤销该媒体当天播发的一条批评健力宝的新闻。他提出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健力宝公司在国内已有一定名声,此稿一见报,势必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影响企业经营;二是,健力宝目前已初步开拓了一些国际市场,此稿见报会影响健力宝的出口,对国家不利。”

李宁亲自登门的效果和坦诚的态度不可小视。该文介绍说:“这位负责人问李宁:我们播发的这篇稿子是否是事实?李宁承认是事实,并再三解释希望能够撤销那篇稿件。”事情的结果是,“也许是李宁的精神感动了负责人,也许是稿件见报后的社会效应难以预料,这位负责人说了句下不为例,大笔一挥,撤下这篇稿件,并通知了全国各主要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第二天,这篇颇能引起些震动的批评稿,并没有出现在报纸版面上”。李宁凭借对一家企业的信心和热情,以及健力宝过去的声誉,总算解决了这件事情。健力宝躲过了一劫。

在种种妥协、对公司的利益关注和学习商业社会规则的过程中,李宁开始了解商业。

他成长起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名气和运气

“新产品就用你的名字。”李经纬对李宁说。

此时是1990年,李宁进入健力宝半年之后,通过了种种商业历练。李经纬感到时机成熟,决定开始从事体育用品生产行业。

“不,这有自我宣传之嫌。”对此建议,李宁一愣,继而犹豫:败军之将,怎敢再张扬?

这一想法的确惊人,用人名命名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前所未有。但李经纬就有这样的大胆想法。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市场,他是用过量的勇气闯出来的。作为一个极其懂得调动资源的企业家,李经纬立刻判断出李宁的名声是不可放过的宝贝。这就是企业家的敏锐与眼光。李经纬赌对了。李宁的名字不仅比金钱更管用,还能带来金钱。同一时期,与李宁同年退役的奥运冠军,“跳马王”楼云也下海来到广东一个代理耐克的体育用品企业。可是,他只是孤独地坐在气派的大班桌后面。多年后他回忆说自己当时“不知道该干什么”,企业也仅仅是用他的名声来进行一些零星的宣传。蹉跎了多年后,楼云黯然离开了这家企业。相比之下,李宁用足了自己拥有的资产。

在陌生的商业领域发展初期,李宁的名气就是他唯一的资产。幸运的是,这个名字在李经纬的帮助下为李宁换来了足够多的收获。

在李经纬的说服下,李宁同意了这个大胆的主意,“李宁牌”就此诞生。

企业有了天生的名气,接下来需要的是资金。当时声名显赫的健力宝正值高速发展期,资金都投入了再生产,而且李经纬不想让新公司和产权不清的健力宝集团扯上太多关系,他决定一开始就让李宁公司的产权清晰。于是,李宁品牌产生时,健力宝没有投入全部资金,李经纬投入的是一个计划—找外资合作,以及实施这个计划的时间和精力。中外合资在当时的中国是热门选择,不仅有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而且外商还能帮助打开海外市场。于是,李经纬和李宁开始频频出访外国财团和企业寻找投资。在体操王子的号召力下,事情出乎李经纬与李宁的意料—非常顺利,很快他们找到了愿意合作的外商:新加坡康基实业有限公司。外方到三水实地考察,双方签订了合同。中新合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很快成立,主要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李宁出任公司总经理。

李经纬和李宁当时认识到了大多数其他人都没有认识到的一个事实:人口众多的中国需要一种优质的体育用品,而且,这种体育用品最好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自然,李经纬和李宁并非唯一认识到这一趋势的人,其他少数企业家也感觉到了令人振奋的可能性,比如“康威”与“格威特”当时已是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先行者。不过,李经纬和李宁对此不以为意,他们都坚定地看到:未来将出现在每个运动员身上、脚上的是拥有世界冠军光环的“李宁牌”。

这种梦想和激情让李经纬和李宁心潮澎湃,推动着他们以跑步的速度开始了这项事业。据《李宁:从106块金牌到16亿身价》介绍,这一激情的结果是:“不到8个月,一幢5 0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三水市竣工。”

屋顶上,一块巨大广告牌非常醒目:李宁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横空出世

作为李宁牌产品上市的第一步,李经纬又一次展露了他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