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不舍得吃,不舍得喝,攒钱坐火车 (第1/2页)

刘老五结婚以后,临江大队正式进入备耕阶段。

现在地都没有开化,只能先往地里送粪。一年的农家肥就那么多,要想哪块地都上粪,也不现实。只能是地块轮流上肥。

大小琢磨了一下,决定把粪都拉到江边的一块岗地上,种土豆和窝瓜。在旁边种苞米。

这几样, 不用等到秋天,青棒子都能吃。

他总觉得心里没底,仓库里去除种子,基本没啥余粮了,这一年刚搭个头,口粮怕是接不上了!

大窝瓜一冬天早吃完了。土豆子都所剩无几,这么大个屯子,几百口人。一旦闹粮荒,后果是很严重的!

今年春天和去年一样,还是旱,土豆子,窝瓜还有苞米,都是坐水种的,但没过两天就被风抽干了。

只能不停的浇水,地表面都出现裂缝了。出苗不齐,至多六成苗。

别的大田庄稼就更别提了,苗出的稀稀拉拉的。一看春天的苗情,大伙心里都清楚,今年怕是又废了。

到了六七月份,库房里的粮食和土豆子都吃完了。

县里给拨了返销粮,玉米,黄豆,高粱。但粮食有限,肯定不够吃,地里的苞米棒子还没结粒,土豆也刚接,是不能吃的。

大小让人在场院里支起两口大锅,把大豆和苞米秸秆放进锅里洗一遍,滤去上面的泥灰,放在石头碾子上压碎,一遍遍的碾压之后。就成了稀碎的粉末。

把碾碎的粉末放进大缸里沉淀,把沉淀好的黑乎乎的秸秆渣子捞出来,拌上少量的苞米,或者黄豆,高粱面子,上锅里蒸熟。

主要男劳力,一个人两个,妇女儿童每人一个。

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吃淀粉。

这东西入口苦涩,极难下咽,而且不易消化,排便困难。但在那个挨饿的年头。这种所谓的淀粉 ,和青苞米棒子,土豆窝瓜却成了大伙最主要的裹腹之物!

在三年困难时期,东北并没有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尤其是临江大队,由于大小早早做了预防,更是连一个人都没饿死。

…………

栓柱出去学习的一年,正是临江大队最艰难的一年。刘家除了女人就是孩子,上食堂领饭只能一个人领一个淀粉饽饽,社员戏称牛粪迫(pai三声)子!

但刘家有两个人是吃定量粮食的,常乐和光祖。

俩孩子都自己吃个小半饱,把粮食省下来,送回家里来了。

四春手里捧着俩孩子送回来的粮食,心里很欣慰,这些年的辛苦没白费,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懂事了。知道顾家了。

栓柱是八月份回来的,他回来的时候,学校和卫生所都盖好了。虽然这两年困难,挨饿,但该办的事一样也没落下。

谢众山已经老了,新小学校长由徐慧担任。谢众山的大孙女十九岁,从小跟着爷爷,识文断字的。上学校当了民办教师。

拴柱出去一年,明显白了,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这半生没出过大力,看着比同龄人年轻。

栓柱回来,听四春说娘来了,便急忙去大小家看望老太太,见老太太糊涂成这样,栓柱也表示无能为力。

晚上,栓柱躺在炕上,久久难以入睡。大小只是一年没回家,他娘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可自己,已经三十年没回过家了,不知道自己的娘变成了什么样子。

其实栓柱的娘李寡妇虽然比大小的娘年轻,却也有六十多岁了。

栓柱辗转反侧,四春早猜出了栓柱的心思。余生小的时候,俩人就商量好的,等他大一点,三个人就回去,看看娘和巧珍。

这两年,总是这事那事的,一直也没倒出时间去,余生已经三岁了,是时候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四春去看望娘的时候,顺便和大小提了一嘴,大小想了一会说:“十月份,队里基本没啥活了,但天也确实冷了,就等九月份吧,也不差一个月,下个月,你们该走走你们的,大个我去照顾!”

四春点头答应:“也行,也不差一个月,光宗平时也能照顾他爹,你闲的时候去看看就行了!”

回到家,四春把大小的话向栓柱学了一遍,两个人一商量,决定九月份回下洼子看望他娘李寡妇!

一个月的时间,在两个人的期盼中很快过去了。

四春和栓柱抱着余生走出家门的时候,刘大个一句话也没说。他躺在炕上,紧闭着眼睛,听到孩子们都跑出去送两个人去了,才睁开眼,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拴柱又学了一年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