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操行。德,道德。古人以德操并称,有德于内者,则操之于外。曹操的名与字,意思是说,良好的品行来自于良好的道德信念。孟是排行,说明曹操在兄弟之间排行老大。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视道德如敝履的,恰好也是这位排行老大的曹操。

徐国民先生笑道:“三国时期,人们取名用字,似乎很喜欢用这个‘德’字啊!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应该说,在整个汉朝人们都喜欢用‘德’字取名。三国时期,不过是汉朝的遗风罢了。即便不用‘德’字,也会用包含道德意义的文字,例如陶谦、孔融、吕布,都暗含着道德上的嘉许。您注意到了吗?”我反问徐国民先生说,“与那个时期相反,现代社会却很少有人用‘德’字取名,为什么呢?”

徐国民先生问:“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乃风气之使然耳。”

据说,人从宋后少名“桧”——自从宋朝的秦桧以后,很少有人用“桧”字取名。人们觉得,秦桧这个人太坏了,连岳飞这样的忠臣也被他谋害,实在令人讨厌。桧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木质桃红而有香气,颇为珍贵,却因为秦桧而背上恶名,只好改了一个名字,叫做 “刺柏”。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从此再也没有人愿意用“桧”字取名,惟恐别人把自己跟秦桧牵连在一起。

同样的道理,一自###批孔后,人间至今少名“德”——自从“###” 批判孔子以来,就很少有人用“德”字取名。当孔子被打倒,孔子所鼓吹的道德观也遭到践踏。从此以后,道德就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但凡有人谈及道德,便很可能遭到人们的嘲笑。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风气依然没有多少改变。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与徐州的战争(1)

在关东联军的逼迫下,董卓火烧洛阳,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袁绍身为关东联军的盟主,眼看着董卓绝尘而去,却开始向自己的盟友暗下毒手。而他瞄准的第一个对手,乃是冀州牧韩馥。当年,袁绍与董卓争雄,逃往冀州,韩馥算得上袁绍的恩人。而后,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韩馥也刚好是袁绍的顶头上司。可是,野心勃勃的袁绍早已顾不得什么恩情与职场伦理,不仅阴谋占领了冀州,还用计使韩馥自杀于溷(厕所)中。

曹操之谋张邈也,恰如袁绍之谋韩馥。《三国志·魏书·张邈传》说,张邈年轻时就有侠义之风,甚至不惜散尽家财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民,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曹操为董卓所缉拿,一路逃亡到陈留郡。张邈当时是陈留郡太守,竟然不避凶险,支持曹操在自己的辖区内招兵买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张邈还曾经“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袁绍指使曹操谋杀张邈,曹操拒绝说:“张邈是我亲爱的朋友,无论对错都应该包容他。更何况如今天下未定,不可以自相残杀。” 张邈因此“益德太祖”。岂知曹操一面向张邈表示友好,一面积极发展自己的力量,却试图将张邈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张邈惟恐自己重蹈韩馥之覆辙,遂与曹操部将陈宫、许汜、王楷等共谋反曹。

恰逢王允与吕布刺杀董卓,为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败。张邈与陈宫遂迎立吕布为兖州牧,公开与曹操决裂。以张邈宁可迎立吕布而反曹操的情状,可见张邈怨恨曹操之深。整个兖州,除了鄄城、东阿、范县之外,所有的郡县都反了曹操。曹操与吕布决战一百多天,难分胜负。

所以,乱天下者,并非止是董卓及其部属。若要追查责任人,袁绍、曹操、以及那个自作聪明的白马将军公孙瓒,都算得上罪魁祸首。否则各地郡县保境安民,天下不会乱成那个样子。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两京地区,曾经像我们现在的长三角地区一样富庶,竟然沦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无人区。而曹操与吕布所决战的兖州,也是遍地饥荒,甚至到处都是人吃人的现象。

这个时候,恭行祖训的陶谦又在做些什么呢?

《三国志·魏书·陶谦传》痛骂陶谦,说他亲信小人,疏远名士,荒废了当地的行政与司法管理。其实呢?传记中所说的谗慝小人,不过曹宏一人,而这个曹宏究竟害了多少良善,亦不见任何说明。传记中说他疏远的名士,乃是琅邪人赵昱,最初被陶谦辟为别驾从事,因为在官场上闹了一些别扭,便“辞疾逊遁”。陶谦很生气,就命令扬州从事吴范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使得他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表现不错,陶谦保举他为茂才,升任他为广陵太守。由此可见,陶谦相当重用赵昱,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