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土山上被曹操团团围困,沦为曹操的俘虏。

从初平四年到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总共度过了七年的战争岁月。他没能实现他对陶谦的承诺,反而失去了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家眷,还有那么多和他相濡以沫的朋友。

。 想看书来

从土山到郯城

从睢宁县古邳镇(下邳故城)往北二、三十里地,就是邳州市的土山镇。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记载,曹操当年在这里将关羽团团围困,派遣张辽前来劝降。关羽便以三事相约:第一,只降汉献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夫人),请给予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不得上门骚扰;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犹豫再三,而后满口答应,关羽遂降。因为此事不见于其他史料,有很多学者认为是虚构的。

土山镇有关公庙一座,明英宗天顺三年始建,公元2005年5月按照“原址、原貌、原格局”重建。我们在关公庙见到土山镇文化站的王怀礼先生,问及关公庙的由来,他老人家竟然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作为历史资料讲述了一遍,至于究竟何人在明英宗天顺三年修建了关公庙,却是语焉不详。

我于是问:“老人家,您认为历史上真有关公土山约三事吗?”

王怀礼先生说:“怎么没有?《三国演义》对下邳、土山、泗水和整个徐州的描写,与我们这里的地形地貌大体上是吻合的。如果关公土山约三事是虚构的,怎么会虚构得这样真实呢?”

我吃了一惊,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如果《三国演义》所说的就是历史事实,那么陶谦当年拼死保卫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儿?”我有些怯生生地问他:“是下邳故城吗?”

王怀礼先生说:“当年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儿?这也是我没有弄清楚的一个疑问。在《三国演义》里面,徐州就是徐州,下邳就是下邳,小沛就是小沛,彭城就是彭城。既然从下邳到小沛到彭城的地形地貌是真实的,那么我就可以肯定,徐州不是下邳,而是另外一个城市。”

我眼前灵光一闪:郯城!对,就是郯城!当年的徐州城就是郯城!我为我的灵感而###,拉着徐国民先生就走。我准备赶往徐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查找关于郯城的蛛丝马迹。两个小时以后,我终于在《徐州市志》中找到一条线索:“东汉时徐州治郯,领郡国五,为东海郡、广陵郡、琅琊郡、彭城国、下邳国。”让人疑惑的是,《徐州市志》没有注明这条线索的出处。我决定立即退掉当天晚上从徐州至汉口的返程票,然后再连夜赶往郯城。

可是,徐国民先生不愿意继续走下去了。

“您怎么啦?”我问。

“我有些累了。”他回答说。

我知道,他事先已经买好了当天傍晚从徐州飞往广州的机票。我看着他,谢谢他陪伴我度过了两天的三国之旅,然后送他上了去往机场的出租车。

“成老师,”他从车窗里转过脸来对我说,“您一路上的寻找究竟为了什么呢?就算您找到了当年的徐州,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无法回答他,只好笑了笑,相约以后有时间再来谈论这个问题。当天晚上,我赶到江苏省最北部的新沂市,从那里转车来到山东省最南部的郯城县。深夜23时47分,我收到徐国民先生的短信,他已经回到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家。

第二天早上,我满怀期待地走上郯城的街头,看到的却是相当于南方城市八十年代的街景。它既不现代,看不到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也不古典,看不到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它是朴素而又整洁的,呈现出一种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的生活面貌。这里就是郯城吗?就是陶谦当年拼死保卫的徐州吗?我一遍又一遍地问我自己。

我四处寻找,没有找到任何资料。我访问过许多人,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那样惊心动魄的三国故事。郯城县的老县长韩明林先生告诉我说,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这里发生过一场地震,震级级,震中烈度Ⅻ度,中国历史上地震烈度最高级别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位于震中的郯城,山崩地裂,泉水井喷,城廓与村落顿时尽毁。受灾最严重的李家庄,全镇数千户悉数陷落,几无一人幸免。震区死尸横陈,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之下,瘟疫肆虐,哀鸿遍野。地震影响到震中及周边410多个县,沂州(今临沂)人无完宇,莒州(今莒县)百里无存屋,有感半径达到八百多公里,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