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前一种祭拜天地的仪式,或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方式。当曹操大兵压境,人皆以为必败之时,诸葛亮以他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东吴将士们的斗志。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北风,顿时转换成了大义凛然的东南风。所以我说,在那样危急的历史关头,东南风其实象征着一种被正义所鼓舞的勇气,以及一种敢于以弱敌强的力量。

战争的局势在发生逆转,天气也在发生逆转,意识界的东南风与自然界的东南风会合在一起,最终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原来隐藏着这么一段真实的历史。所谓东南风,既是历史,也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构,让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开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 想看书来

曹操的大败局

我想到乌林去看看,便上了车,从轮渡过长江,去寻找历史的遗迹。据冯金平先生介绍,1973年春天,有放牛娃从路边的墓穴中,挖掘出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青铜马镫一件,堪称稀世之宝,现收藏于洪湖市博物馆。自1950年代至今,乌林及其周边地区在开河、筑路、建房、修桥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多处古文化遗址和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其中包括汉朝遗址数处、汉朝墓葬数百座,并且出土了东汉时期的青铜短剑、青铜矛、青铜箭镞、青铜带钩、铁剑、铁刀、铁箭镞等许多军事用品,与长江对岸赤壁山的出土文物并无二致,可以互为历史的印证。“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那些遗址。”冯金平先生说。

“红血巷”是冯金平先生感到奇怪的一个地名。赤壁大战时期,此处是长江边上的一条港汊,后来因为水质浑浊而有黄红之色,人们便以为里面有死人的血液。冯金平先生说,按理应该叫做“红血港”才对,为什么叫做“红血巷”呢?我们在另一块地名碑上找到答案,那个地方叫做“曹操湾”,地名碑上却写作“曹操弯”。冯金平先生恍然大悟说,原来曹军怕水,凡是沾水的地名都去掉了水字边。

让冯金平先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遗址。1970年代,此处挖掘渠道,发生塌方,赫然出现一片白森森的人马骨头,因此被命名为“白骨塌”。冯金平先生旧地重游,找了好久,终于在乌林镇江嘴村的一座配电房旁边找到了“白骨塌”的地名碑。

从“白骨塌”往西南方向几里地,有一地名为“万人坑”。据说这里曾经埋葬过无数的曹军士兵,如今则变成了一处大水坑,水质浑浊而泛草绿色。我们站在水坑旁边凭吊,想象着当年“赤壁鏖兵,火烧乌林”的惨烈景象,甚至忍不住黯然神伤。

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依然有许多费人猜疑的地方。曹操经略江南,号称猛将千员、雄兵百万,而且还保持着战无不胜的辉煌记录。孙权这边,《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是两万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是三万人。刘备呢?在长阪坡死里逃生,身边只有几十名亲随。另外,关羽率领的水军大约有两三千人,江夏太守刘琦大约有一万多人。孙刘联军的总兵力,不过四万多人的规模。在一场东南风的帮助下,孙刘联军居然能够以四万多人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真是匪夷所思啊!

有学者考证说,曹操投入赤壁大战的兵力,其实只有二十六万人。可是,就算是二十六万人,跟孙刘联军的四万多人相比,也无异于庞然大物啊!更何况他还有留守在许昌大本营的军队,还有派遣在各个占领区的驻军,其势力之雄壮可想而知!因此,兵员上的数目,不是关键问题。

曹操为什么会惨遭赤壁大战的失败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很隐约的记述,只有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现代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信息推断,曹操虽然兵员庞大,却因为瘟疫丧失战斗力,最终不得不引军退去。可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瘟疫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发生了大面积的流行###冒。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就提出过这个说法。我感到奇怪,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在北方不感冒,跑到南方来感什么冒呢?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

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血吸虫病。这些学者可能不了解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我是湖北人,有的亲戚就患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血吸虫的寄生虫病,通常在每年四月到十月这段时间感染人体致病。这种病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人与人之间、人与牲畜之间不会互相传染。赤壁大战发生在冬天,曹操的军队不可能突然地、大面积地发作血吸虫病。

还有,这场瘟疫来得也实在奇怪——既然曹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