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这种骑士精神,春秋以前还可以看到。例如,“效忠”,通过“委质为臣”的仪礼;委质为臣的义务,只对表示效忠的对象有效;例如,豫让的“以国士待我,以国士报之”;例如“士可杀不可辱”;例如“重然诺”。

战国时代还有极盛的养士风气。不过,这种士已是游士,是食客,不是受封土的陪臣了。

秦汉时代,骑士精神似乎仅见于“游侠”。“游侠”之风,到汉景帝以后就绝迹了。汉景帝非杀掉郭解不可,理由是,一个“布衣”的号召力比皇帝还大,不杀是不行的。以后,似乎只见兼并的豪强,而不见游侠了。

宋明理学所塑造的一些忠臣,文天祥、史可法等等,和骑士精神距离得似乎很遥远了。谭嗣同倒有点骑士派头。

骑士精神支配的世俗文明,和西方民主制的关系如何?它在宗教改革中,曾否对平行教士文明发生过什么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宗教改革本身的进程?这些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

〔评注11〕

英国不久就大大削弱了,直到16世纪的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是欧洲的二等国家。

顾准《顾准文集》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资本论·原始积累章》和《共产党宣言》

1、40年前,在《资本论》思想指导下,参加了实际斗争的行列,但是系统地读《资本论》,19年前才开始。这以后,曾长期地作过一些由《资本论》引起的历史和哲学的探讨,没有重读《资本论》。感谢促进者,这一回又翻开了《原始积累章》,并联系地读了《共产党宣言》。

这一次重读,是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过的几点的:

甲、《共产党宣言》从阶级分析开始,那里所指的“资产阶级”是burgher①,亦即法文的布尔乔亚burgeois,其实原意是“市民”或“市民阶级”。在那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市民阶级怎样从他的卑微地位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过程当然就是资本主义成为统治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① burg市镇,burgher为市镇人民,相对于乡村人民而言。黑格尔《法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以前各卷文章,“市民”和“市民社会”联称。细读《共产党宣言》第1章,可以知道这意义,恩格斯1888年所加附注,正是为了不愿意burgher再从往昔的广泛解释而加上去的。

乙、《原始积累章》是为驳斥忍欲、节约之类的谬论而写,其目的是要把资本主义的牧歌(可以译为田园诗)式的创世史②,还原为它的血腥的创业史的本来面目,所以着重写劳动者怎样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被剥夺成为从生产资料和产品异化出来的一无所有者,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

② 现在的《资本论》中译,有些地方似乎还值得斟酌。例如原始积累章之四,英译标题为Genesis of the Capitalist Farmer Genesis,套《旧约》的〈创世记〉,有一种真实历史的神话的意思。中译为干巴巴的“资本主义租地农业家的发生”。此外,potestant是新教。这是中国人习知的名称,直译应为“抗议教”。译者用日文外来语的方法译音,结果,凡是和基督教有关系的、无关系的中国人,一概看不懂。原始积累章涉及大量西方历史,译文似需进一步推敲。(按:顾准写此文时,《资本论》新的中译本尚未出版,此处指郭、王中译本。)

阐述的目的既不同,论证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至于作者的立场当然是始终一贯的。

2、然而,作者写成这两部伟大著作以后,究竟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后世的人,经历前辈所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后世的人,对先前时代的历史知识当然也有某些新加的东西;所以,读这两部伟大著作,提出一些问题加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如地下有知,必定也会赞许。这是符合他们“为人类服务”那种严肃的精神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虽然今天面临的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发展的问题了,可是,100多年来,中国从天朝大国下降到地下发掘出来的木乃伊的可怜地位,中国人对之记忆犹新。这100多年中,中国人深深具有马克思当时对德国的那种感慨:“我们……为资本主义不发展所苦”(《资本论》第1版序言)。这样,我们的探讨,就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是怎样异化而成的?”它必然要涉及“我们历史上的异化是什么性质?”以及,如果这种异化不同于欧洲的话,“为什么不同?”“它是否使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