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2/4页)

态度,可谁知司马光居然还看不他。这也就导致张商英在元佑年间,一直窝在蜀学学堂里不肯出来。

还有,就是废掉向太后的事情,赵煦也不知道张商英会不会跳出来极力反对此事。

韩忠彦宁肯暂时失去这个奥援。也不愿意,李清臣因为这件事而触怒了官家,最终而牵连了自己。来日方长,今天只是暂时失去而已。

第二个自然是曾布了,他的同胞哥哥曾肇,顽固起来,一点也不逊色于李清臣。他当然不想哥哥刚刚安稳了几天,又要兄弟相离。

没想到,曾布讲述完之后,曾肇只是沉默了一会儿,便对他说道:“布弟放心,为兄在这件事,并不会表态。”

“兄长,你不如就此请病,出京游玩几天。”曾布也怕这件事影响了曾肇的声誉,便出主意道。

“唉……!”曾肇深深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说道:“恩欲归己,怨使谁归?布弟,如此掩耳盗铃之计,又骗得了多少人,能骗得了自己吗?”

“兄长,我发现此次进京之后,你变了,而且,变了很多,为弟都有些认不得你了?”听了兄长的话,曾布直直地看着对方,吃惊地说道。

曾肇苦笑着说道:“为兄的确是变了很多,听人劝,吃饱饭。为兄是不得不变啊!之前的八年中,为兄一路颠沛流离,一点也不比你们在岭南轻松。官家之所以如今要这么做,还不是太皇太后她一直采取强压的教育方式,这才导致了今日的恶果。官家如今还年轻,有些事情,咱们这些大臣可以随了他的心意,可是,有的事情,却一定要劝谏于他。”

“是呀!种善因,得善果。可是,废除太后这么大的事情,兄长真得想得通吗?”曾布有些不确定地问道。

曾肇问道:“想不通就不想,你知道吗?为兄之前被那些奸臣贬来贬去,自以为很惨了。可是,有人却给为兄举过一个例子,张耒,你知道吧!”

“自然是知道,这个人为官清廉自守,文采斐然。是苏大胡子的四个学生之一。如今已经就任了河东路转运使和太原府知府。”曾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没错,可你知道他之前的经历吗?”

曾布仔细回忆了一下,摇了摇头回答道:“不知。”

“许是因为苏轼反对变法的原因,这个好官与为兄这八年里的遭遇一样,一直都颠沛流离,他居然都只是在县尉、县丞、主簿的位置兜兜转转,一任县令都没有当过。后来,蔡道长向先帝举荐了他。可惜的是,他时运不济,当了三年的知县之后,又赶先帝驾崩。这一次又是因为苏轼的原因,他连一个小官都捞不了,只好去杭州投奔他的老师。……后来,又回乡办学。”曾肇如数家珍般将张耒的简历详细地说了一遍。

人生又有多少个八年和十年啊!

一个好官就这么先后被变法派和保守派压制了十年和八年。

听了张耒的遭遇,曾肇突然问道:“兄长,难道,这就是你和蔡元长争这个吏部尚书的真正原因。”

当时,很多人都看好蔡京能够当这个六部之中,仅次于礼部尚书的官职,可结果却是让人难以置信。就是蔡京到如今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败给曾肇这个书呆子的。

“不错。为兄当初要争的就是这个位置。虽然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可是,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兄就一直会不遗余力的为那些好官找了施展抱负的地方,也为那些仍然在受苦的百姓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他们的好官。”曾肇自豪地回答道。

“那,兄长你……”曾布一时不知道应该如何问了。

“你是不是想问,为兄是如何赢得蔡元长?”曾肇没有卖关子,直截了当地回答道:“很简单,山公启事。当初,蔡确相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今日的章财相和蔡御史差,可还不是屈居王相公之下。当然,王相公的作为还是太下作了些,所以,为兄决定学一些山涛。

何况,官家现在用人也许有点固执己见,可是,时间长了,失误的多了。官家再用人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为兄的看法,不得不谨慎从事了。”

“兄长真是思虑周详啊!”听完曾肇的一番话之后,曾布打从心底里敬服兄长的这个策略,实在是太高了。

也难怪一直自视甚高的蔡京也会败下阵来。这个策略之下,就是王珪再生,也争不过自己的兄长。

曾肇原本并不打算将这个功劳据为己有,可是,考虑到蔡道对曾布一直评价不高,也就是不想和自己的胞弟有过多的接触。

第472 闹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