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为一株水中的芦苇。这些《诗经》中被称作蒹葭的植物,让人想起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不在,一只不知名字的水鸟,停栖在我们刚刚驶过的地方,它安安静静地,不忍心打扰我们这群同样安静的游人。一次次想到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想到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击败各国诸侯。一日,他在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倘若身心沉静到了极致,你会感觉到万马嘶鸣的声音在湖底涌动。湖面波澜不惊、落英无言,水是从容的,像抒情诗一样舒展,平静的湖面倒映着两岸的垂柳和芦苇。马踏湖与其它湖是不同的。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树丛中。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水变得含蓄。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湖民们在则小桥上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

小桥。流水。人家。房在湖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马踏湖的舟,当地人唤做〃溜子〃。〃溜子〃载着湖民的生活,也载满游人的兴致。加上一根竹篙,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素朴的老人。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地窜出了好远。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露水中的根。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随便地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想,所到之处,低头是漾漾的水,抬头是密密的芦苇。船缓缓地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心事都渐渐地抛在了船后,沉到了这湖底。此刻的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存在。我为这种幸福而幸福,而感动。

水有些深邃,有些不够清澈。水面平整得象柏油马路。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水路〃这两个字。我们这是真的在走水路呵,水上的路。船家说,马踏湖共有2100多条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400多里的水路。倘若没有向导引路,游人大多会被搞得晕晕乎乎,不辨东西南北。正如一首诗所形容得那样:〃景奇奇景道不得,水曲曲水路何归〃。湖中的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不管如何地纵横交错,水路之间都是相通的。常常是芦苇挡在了面前,水也行到了尽头,正是无路可去的时候,只需竹篙在水面轻轻一点,眼前可能就出现座座房舍,闯入了别一番境地。

←虹←桥书←吧←。

第6节:浪漫弹指间(6)

总觉得,有水的地方一般是少不了灵气的。古人习惯傍水而居,这其中委实有着深意。

比如眼下的马踏湖,一片浩淼的水,密密的芦苇荡。水给了芦苇生机,芦苇则回报给水若干的灵动,让它一年四季各具情态,朝夕阴晴别有风韵。倘若冷雨霏霏,或是薄雾朦朦,马踏湖则会显出另一种美。我不曾经亲见这样的景象。但倘若你漂在湖上,这样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柳枝在水中的倒影隐约可辨。清风像梳子一样,将船后的水面梳成了柳枝的形状。

这样的一片水,文人墨客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备受青睐自是情理中的事情。苏东坡来到此湖,即兴赋出〃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的千古佳句。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写下了〃锦秋水色胜湘湖,雉尾莼羹玉不如〃诗句。 遥想颜斶、徐夜等归隐马踏湖的情景。风晨雨夕,那片忧郁的湖水默默消解着他们的故国之思,在最真实的劳作中他们打发着一个又一个日子。劳作是一种安慰。在他们目光停驻的地方,芦苇在风中窃窃私语。这些水中的芦苇,它们已经守望了这么多年。在沿着苇丛划行的船上,我看到芦苇们裸露在水中的根。

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至于无边的芦苇,好似从心底旁逸出的思绪,葳蕤,且充满了灵性,它会跟你娓娓讲叙一个又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苇花飘散,那是水的纷纭心事。还有亭亭的荷,一段藕节就是一段长长的往事,她们沉默着,她们不肯说出口。

听船家介绍,芦苇在春季里拔节,直到收获都不必另外施加任何肥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