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低扯�选�

2005年底,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我在微软的宣讲会上遇到了洪小文院长。因此,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契机,并在此后得到了宝贵的面试机会。

那时候,我对这个研究院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这种意识仍局限于一些吸引人的图片和有趣的形容词。我隐约知道了那里是个顶尖人才云集并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但仍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工作。

2008年,令人期盼的奥运终于来到了中国北京,而我已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两年了。研究院的神秘和朦胧都因自己两年的亲身经历而逐渐变得清晰和明朗起来。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研究院不仅是一个锐意进取,人才辈出的地方,更是一个尊重每个员工个性和特长的多元化机构。具有不同国籍、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员工在这里融洽相处、积极合作,而他们每个人迥然不同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才艺也在研究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示。

促成这种多元化氛围的因素不单在于研究院包容的特性,更在于差异背后蕴藏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大胆尝试,积极面对挑战并不断超越自我的个人品质。

迥异的才华,相同的品质

从那天起,我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另类,也并不孤单

在过去的十年里,研究院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世人的心目中逐渐树立起勇于创新、人才辈出和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大部分人会不自觉的把研究院的高大、威严跟压力和古板联系在一起。员工的严谨和专注,也很难让人们再奢望这群科学家似的IT工作者在其他方面有所擅长。

其实,在刚进入研究院的时候,我也几乎被微软的高大形象而误导。由于担心造成负面影响,在求职简历上我甚至不敢提及自己的舞蹈特长。可是入职后不到两个月,我的疑虑就被一台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出彻底打消了。

这台晚会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节目的精彩和创意,更在于每个节目的创作和表演都由研究院内部的员工完成。而演员阵容中甚至包括像经理乃至院长这样的人物。不论是构思巧妙的相声和小品,还是那悦耳动听的歌曲和京剧都将我脑海中那些研究员的书呆子形象洗刷的一干二净。那次,我也有幸能跟其他同事一起顺利完成了开场舞的表演。

从那天起,我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另类,也并不孤单。之后一年里,我和同事朱波合作完成了音乐剧《猫》片断的音乐录制和舞台表演,演出效果让很多人误以为研究院聘请了专业的演员。在次年的DV大赛上,我跟Dean及其他十几位组员共同完成了短片《单身总动员》的拍摄。身兼这样一个国际化团队的导演及队长职务,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而组员的才智和给予的配合也让人激动和欣慰。

(在2007年新春年会上郑宇与同事朱波合作演绎音乐舞剧《猫》)

事实上在研究院里类似的活动并不少,而像我这样的研究员也还很多。从具有好莱坞工作背景的电影制作人到专业的心理学家,从文笔非凡的作家到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运动健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本领。而研究院又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供大家去展示。

从表面上看,有些事情让人觉得不太理解。一群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这些跟工作性质毫不沾边的爱好呢?但实际上,这些现象也绝非偶然。正是因为多元化背后蕴藏的共性,才赋予了每位员工让人意想不到的才华。正是因为大胆的尝试,我们才有了更多发掘自身兴趣的机遇;而勇敢接受挑战的信念则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在掌握一种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刷新自信。

从一介书生,到舞蹈教练

所谓的天赋也只不过来源于汗水、不服输的意志和细心的思考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跳过舞,甚至不了解舞蹈。但正是这种不服输的个性,让我有了下面的这个故事。而这种经历也仅仅是其他研究员背后故事的一个缩影。

舞之奇迹 郑宇(2)

记得那是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舞会,我第一次置身于灯光闪耀、舞曲飞旋的陌生环境,心中不由泛起一种紧张而无奈的情绪。生于70年代末期的我,在高中三年的紧张学习阶段未能跳出保守和传统的约束。而在父母那代人的心中,跳舞也隐约带有一丝负面色彩。这些因素让我们这群以求学深造为人生目标的孩子对并不了解的国标舞多了些畏惧和抵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