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部分 (第1/4页)

�喽运�拇婢次贰�

好不容易站直了身子,李泰弯腰揉了揉膝盖,活络了一下血气后,这才整了整衣冠,垂头恭敬地轻轻走入大殿。

李世民穿着黄色便袍,坐在案前垂头批阅奏疏,李泰进殿见礼他也没抬头看他一眼。

见李世民如此冷淡的态度,李泰心中一寒,愈发悲怆不已。

“儿臣泰,拜见父皇……”

李世民轻轻“嗯”了一声,眼睛仍盯在奏疏上,淡淡道:“夜已深,青雀何事见朕?”

李泰扑通一声跪下,大哭道:“儿臣万死,求父皇恕儿臣这一遭,这些日子儿臣在府中闭门思过,痛定思痛,自省而再省,儿臣自觉犯下滔天大错,奈何悔之晚矣,覆水难收,父皇,儿臣不该对雉奴心生嫉意,更不该对亲弟弟设毒计,行诬陷之恶事,儿臣真的错了,求父皇恕儿臣……”

李世民执笔的手一顿,直到这时,他才抬起头,锐利的目光如利剑般刺向李泰。

“青雀,尔知道朕最痛恨什么吗?”

李泰连连点头,神情悔恨地道:“知道,父皇最痛恨手足兄弟相残。”

李世民叹道:“当年,息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在玄武门中设下埋伏,欲取朕性命,幸得玄武门禁卫总领常何密告,朕方知其阴谋,当时朕本欲离京暂避,不与兄弟争锋,可惜长安城内外皆是太子党羽,朕避无可避,这才不得不奋起反击,将两位兄弟击杀……”

深深注视着李泰那张悔恨的脸,李世民缓缓道:“朕对兄弟动手,是因为迫不得已,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若非息太子咄咄逼人,欲置朕于死地,朕怎会奋起而击?这天下本是他的,朕几时觊觎过?天下人看错了朕,连朕的儿子也看错了朕!”

李世民说着,语气渐渐变得阴森,冷冷道:“莫非你们以为,朕曾经做过的事,你们便可起而效之么?当年的情势,朕已是钢刀加颈,命悬一线,可青雀你呢?谁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你对亲弟弟出手,分明是受权欲所诱,与朕岂可同日而语?都是骨肉相残,你之初衷何其龌龊卑贱!”

李泰大惊,不停地磕头大哭道:“父皇,儿臣是真心悔悟了!求父皇再给儿臣一次机会,儿臣权欲蒙心,一时糊涂犯下大错,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世民摇头,有些忧伤地叹道:“最难揣度是人心,父子兄弟亦然,你说悔悟了,教朕如何信你?你知不知道,朕多么喜欢当年那个勤奋渊博,有尔雅君子之风的青雀啊……可是,你为何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朕喜欢的那个青雀……好像死了。”

李泰大哭道:“父皇,青雀没死,儿臣还是当年的那个青雀,一时糊涂岂可盖棺定论?父皇,您一定要看看儿臣如何痛改前非……”

“你如何痛改前非?”

“儿臣愿随父皇征讨高句丽,为父皇杀敌立功,将功赎罪!”

李世民瞳孔一缩,沉声道:“你身躯不便,沉疴在身,如何耐得行军之苦?罢了,朕知你心意便够了……”

李泰斩钉截铁道:“不,父皇,儿臣一定要随父皇出征!再苦儿臣都能撑过去,父皇在辽东出生入死,儿臣怎忍在长安安享太平?此不孝也,求父皇应允儿臣所请!”

李世民皱眉:“朕知你心意便够了,为何如此执着?战场刀箭无眼,你是读书人,素未经历战阵,何必冒此性命之险?”

李泰重重磕头,然后以头触地一动不动,虽未再出声,可这个动作却充分说明了他主意已定,绝不更改。

李世民目光如电,深深地注视着他,父子二人就这样陷入久久的沉寂和僵持。

良久,李世民长长一叹:“罢了,朕便应允你随军吧,明日城外屯营校场点兵,大军开拔后,你须时刻随朕身边,不可贸动。”

李泰大喜,急忙拜道:“多谢父皇成全!”

李泰满意地离开了,今日进宫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仿佛获得了重生一般,整个人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活力,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顺利达到这个目的,或许,东宫太子之位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绝望,东征之战不仅是大唐的国战,同时也是他李泰的战场,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国运气数,也决定他个人的生死荣辱。

明明胜券在望,却不慎中盘失地,教他如何甘心?

…………

李泰离开很久,李世民仍负着手站在殿门前,入神地仰头看着天上一轮昏暗的残月。

良久,李世民忽然道:“常涂。”

常涂如鬼魅般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