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部分 (第1/4页)

本杰明迪斯雷利望着维多利亚女王离去的背影,恨恨的握了握两只拳头,感到无比的愤怒,却无处发泄。

陷入了阿富汗战争泥沼的大英帝国,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而已,本杰明迪斯雷利没有想到,华皇居然敢向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连番的这样恶劣挑衅,他不是不想打,但是国内的财政不断恶化,打仗要钱呢!钱从哪里来?

本杰明迪斯雷利突然觉得头很痛,并且萌生出一种后悔的情绪,后悔不该对阿富汗作战,整整一年过去了,这场战争,随着华国的加入,不知道会将英国带往何方?

要做霸主,需要有充裕的物资和资金,所以,大英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世界霸主,只能算是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以及现在的这个世纪当中列强中的领头羊,仅此而已,他们的国际声望也从来没有达到过霸主的标准。

德国和美国是如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到半个世纪就追上大英帝国的?

后进国家通过模仿和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等方法迅速赶超先进国家,从而两国生产力水平达到近似。这个增长收敛的概念是动态且不均匀的,英国农业生产力的相对下降并不意味着其工业生产力也下降了,这一点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在原本历史中。

美国在1870年代的生产力水平约是英国的87%,但很快在19世纪之内就完成了赶超,后来事实上英国在战后的经济成长部分缩小了与美国单位生产力的差距。

而德国则在1870年仅仅达到英国单位生产力的61%,但到了一战前达到80%。

这也正是本杰明迪斯雷利尴尬的地方。

现在的问题是华皇只是挑衅,并没有宣战,如果宣战,事情倒是容易解决了,但是华国没有,英国现在已经难以应付阿富汗战争,本杰明迪斯雷利已经是骑虎难下的状况,再加上一个华国,他该怎么办?

如果就此向全国下达动员令,能有多大作用?

本杰明迪斯雷利估计,不但没有作用,甚至会引来抗议,大规模的抗议,直接断送他本人和党派的政治前途。

全国总动员牵扯到的是利益,站在家门口喊着要打,跟真的要打,让每个人都拿出钱来,这是两个概念。

【1354 第一强国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杰明迪斯雷利郁闷的离开了英国王宫,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后将自己一个人关起来,在书房中想静一静,静静的思考一下英国接下来应该怎么面对华国的挑衅,他想不通,是什么给了华皇如此大的胆量?

本杰明迪斯雷利甚至怀疑,德国方面,尤其是俾斯麦,是不是已经私下同华皇达成了某种协议了?

英国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是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国的两倍,并毫无缩减的迹象。

美国地广人稀,因此在制造业投入来说是资本密集且重视节约劳动力。

因此在美国大规模生产是符合美国的资源禀赋且可行的,但在欧洲相对资源稀缺和劳动力丰沛的情况下则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采用的是直接采购零件后组装,且基本采用固定模型大规模量产的形式。

但欧洲工业则是零件制造并且有个性化的组装(相对来说样式品种更丰富)。

除了资源禀赋一端以外,英国丧失生产力优势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工业化组织。

从相对高利润率、低制造水平和个性化的生产转向低利润率,高制造水平和规模化的生产转型是美国工业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运行业为例,19世纪欧洲的船运业主要依赖人际网络。一群航运代理共同投资来购买船只和其他必需品。这个投资的使命便是完成从伦敦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往返货运航程,这就需要航运代理各自不同的商业人脉(如何找货,如何在阿根廷靠港卸货等)。那完成整个航程里面人的信誉非常关键,而这也存在着长期信用和磨合的问题。

这也是华皇为什么不能自己直接搞粮食采购,而要通过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代理国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荷兰,这对衰弱无比的难兄难弟,也正好适合华皇现在的口味。

在19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量的攀升,通信的日益方便(电报和电话,这两项都是华国最先发展的,但是随着各国对华国的贸易,欧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的引进,这种技术容易模仿,华国同列强之间的优势已经很小,不过作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华国始终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