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No。5 想象力贫血(11)

看卡尔维诺初抵纽约的日记,关于“女人”,他有一行字:很迷人的少之又少,多是小资产阶级。转啊,转啊,都灵。太妙了。他骂了我们,我很痛快!尤其是“转啊,转啊,都灵!”把长袖善舞的姿态都描出来了。对女文人是个绝妙忠告:转什么转?多滑稽。

他喜欢唐人街的波波餐厅的中国菜,夸它顶呱呱。

瞧,我还无力品评他的作品呢,就凭以上几点,可看出他是最不像文人的文人,所以他的小说俗人要当神话来读,那是一个凡俗不可企及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已悄然遁去,我们却满世界找他。

()

像玛法达一样生活

∷∷ 飘飘

有朋友在国外念书,我们有时通E…mail。忽一日,朋友在mail里问我:中国通过PNTR后,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PNTR是什么?问了同事,方知道那是指美国给予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为应付朋友,我伏案看报两小时,突然做恍然大悟状。同事好奇,纷纷问我看出什么奥妙。我扬起头说道:“PNTR通过拉开了深刻变革序幕,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必然是痛苦!”同事哗然,有人笑得喷了饭,这让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红。

这要是方宏进、白岩松说的话,听起来会比较正常。可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成了单位的笑料。

要是苏珊娜说这样的话,也会产生同样的滑稽效果吧?

苏珊娜是漫画集《玛法达的世界》里的人物,作为玛法达的朋友或者说是反衬,刚上完幼儿园的她憧憬着嫁一个有钱人,最大的理想是当医生的妈妈。

回到家,窝在床角,再翻看这套书,我感到有些害臊。

玛法达是个大脑袋的阿根廷小姑娘,成天听广播看报纸,关心着时事,忧愁着世界所遭遇的问题,感叹人类面临的危难。她让地球仪躺在床上,请医生来看它,一语道出:这世界病了。一个小女孩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如此真切地感受着这个劳苦愁烦的世界,关注着人类命运,决意去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渴望着和平美好,这多好呀。

我也看报,看情感版美食版旅游版和中缝——最近有什么好电影上映;我看电视,等待总也演不完的电视剧娱乐八卦新闻和半夜播放的MTV天籁村;我关心什么时候AZONA换季打折,哪儿的火锅味道最正,哪家酒吧最有格调,我没有一刻闲着没有一刻无聊我是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

几天后,我把搜集起来的有关报道综合起来,给朋友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回答完他的问题,感到挺自豪,觉得自己在像玛法达一样生活。

()

什么叫好孩子?

∷∷ 孟湄

5岁的小儿子上的是法国的幼儿园,在大班,人家的制度从幼儿园起算是国民义务教育,上幼儿园叫上学校。

到了学期末,孩子带回来一个本儿,一二十页上面全讲关于孩子的许许多多的能力,比如说会不会认出颜色的不同,能不能从一大堆形状中把方的圆的三角的各分成一小堆,善不善于把老师给的几个词串成一个故事,等等。老师只是在每一个题目上给一个评定,评定并不复杂,好像是全法国的统一标准(能力):“掌握很好”,“已获得”;“正在获得过程中”,“尚未获得”。在最后一页,老师的评语和我所熟悉的中国老师的做法相反,没有优良中差劣的定论,只加上极简单的几句话,说孩子心眼儿好,富有爱心,爱画画儿,只是最后一句让我莫名其妙“希望他在学校里不过于紧张。” txt小说上传分享

No。5 想象力贫血(12)

学期末的家长会我去了,想听听老师说些什么。

因为堵车,我晚到了几分钟,看见家长们和老师已经坐在孩子班里的小椅子上,老师正在回答家长的问题。一边听,我一边看孩子的教室,四壁上装饰得花花绿绿活活泼泼,有些反映孩子在学校活动的照片,更多的是孩子们画的画和手工作品。孩子的作品像是孩子们的一张张脸,一个个的脾气特点都能让人琢磨出一点儿。教室里除了教学活动的空间外,还有一个小角落,地上铺着地毡,上面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松松软软的大靠背垫。

家长们都在问关于自己的孩子:画儿画得如何,为什么作手工没耐心,为什么听讲故事来来回回只爱听一个,为什么回到家脾气暴躁?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老师的回答,她向家长一个一个地介绍孩子的情况,解答家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