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园立于梁山之上,而尘封的木门也再也没有向世人开启过。

地宫探秘

乾陵地宫的大门一封就是1 300余年,大门之内锁住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不为人知的多少秘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堑壕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1959年至 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乾陵隧道进行了勘查与试掘,特别是1960年3月对隧道进行了大面积揭露。揭露的情况表明,乾陵的这条隧道露天部分全长 米,宽米;位于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梁偏东处。呈斜坡形状。内部结构是用一至二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彻,共叠砌了39层。表层约用410块石条,石条与石条上下、左右之间均以铁细腰挂板、铁棍拴拉,然后再在其缝隙之间浇灌铁浆,从而使石条之间不能移动,成为一体。

通过隧道,进入宫门。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重之多。乾陵地官石门有多少,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宫的石门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从唐人的宇宙观和已发掘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结构当是上园下方,顶部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至于墓室的大小,目前尚无具体材料可资说明。可以想象要比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室大得多。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获得一点信息。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壁、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口含贝玉,仰卧于褥上,面对棺盖。棺盖内侧镶有黄帛,帛上画着日月星辰及龙鱼等物。其次,后室或后部设有石床,石床周围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第三,前室或前部则设有“宝帐”,帐内设有神座。神座之西,放着玉制的“宝缓”“谥册”和“哀册”。神座之东放置一些“玉币”。除此之外,地宫里还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从武则大所撰写的 《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一对夫妻的归息之所(3)

更有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乾陵地宫里的宝贝最少有五百吨!据史料记载,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另外,史书上还有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由此推断,在乾陵地宫出土五百吨的文物并不是没有可能。

无言胜万语的无字碑

在乾陵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8 000余字的碑文虽然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其实也是武则天在借机抬高自己。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那么,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块功德碑上竟然空无一字。

汉武帝也曾经在泰山顶上为自己立过一块无字碑,据说是因为汉武帝即位30年来,文治武功,功德无量,区区碑文岂能书尽其丰功伟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