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首先,宰相褚遂良、耒济、侍中韩瑗等被贬了官,不久长孙无忌又被逼迫自杀,还有20多位反对她的官员受到罢黜,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开始擢用许敬宗等支持她的人。高宗向来孱弱,身体一直不好,这也使他不得不依靠武则天一同处理军国大事。公元660年,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决百司奏事”,自此武则天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实际上掌握了大唐政权。随着武则天权力一天天的加强,唐高宗也感到了压力和不快。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英名果决,不像高宗那样久诿不决,群臣虽然对她的专政颇有微辞,却又不得不敬服。同样,高宗虽对武则天的独断专行非常厌烦,可是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就这样,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帘子之后走上朝堂,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高宗李治号天皇,皇后武则天号天后,天下人从此谓之“二圣”。自此,唐高宗形同虚设,沦为傀儡,在“二圣临朝”的幌子之下,唐朝的权柄,尽在武后则天的掌握之中。

武则天的日益专断使得高宗的不满一天天累积,当年那个温柔可人的娇俏女子竟然成了自己皇权的竞争和争夺者。公元664年,高宗便和宰相上官仪密谋,决定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上官仪答应起草诏书。不料武则天安插在皇帝身边的耳目得知后连忙向她报告。武则天马上面见高宗,她软硬兼施,用多年的夫妻情分感化高宗,又摆出朝纲大局说得高宗哑口无言。最终,高宗既心软又无奈,他改变了废后的主意,还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武则天于是让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处死,并赐死废太子李忠,李忠时年22岁。

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一共有四个,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公元656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李弘为人忠厚耿直,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很多方面都像他的父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随着身体状况的日益下降,高宗很想把皇位传给李弘。但这时的武则天早已尝到了最高权力的味道,她不愿意让儿子来侵夺自己已经习惯享受和控制的政治权力,而且,李弘对武则天也不是那么顺从,他甚至因为一些小事莽撞地跟武则天争执,这使武后对他很有不满。于是,在权力和亲情之间,武则天狠心地选择了前者。公元675年,即上元二年四月,武则天用毒药将年仅24岁的儿子李弘毒死。以天子礼葬于恭陵,追号孝敬皇帝。因李弘无子,便以皇四子李旦的儿子楚王李隆基过继为子。

李弘死后,高宗由于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再加上多年以来的头疼病,觉得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操劳国家大事了,他开始考虑把皇位让给武则天。但是,朝中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使武则天没能如愿,但这对于武则天却是个极大的刺激与鼓励,使她第一次对皇帝的位置有了向往并且开始了计划的实施。

公元675年5月,次子李贤又被立为太子。李贤在高宗让他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也确实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和气魄,再加上宰相们的辅佐和支持,武则天又一次感到了危机。她再一次不愿放弃权力,于是想方设法地限制甚至剥夺李贤的权力,她甚至还指使人诬告太子贪恋女色,荒废政事。公元680年8月,李贤终于被废掉太子身份,贬为庶人,后来又被迫迁到巴州。到了公元684年的时候,就在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后的第三天,她就又派人到巴州将李贤杀死。

在李贤被废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儿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在四个兄弟中,李显是为人最懦弱,最缺乏权力欲望和心机的一个。这也使武则天对他非常放心。不久高宗病逝,李显随即即位,他就是唐中宗。他尊母亲武则天为皇太后,时时处处听从母后的安排,正由于他的软弱和顺从,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即位。但是,仅仅只过了55天,中宗又被武后废掉,贬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公元684年,武后立第四子李旦为帝,他就是唐睿宗。

武则天虽然让小儿子继承了皇位,但并不允许他处理朝政,皇帝完全成了傀儡。同时,武则天大肆任用武姓宗族的子弟,让他们把持朝廷的重要部门,同时排挤和打压李姓皇族。一时间,朝廷上分为李姓和武姓两大对立派别,显然,武姓在这样的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切大事都由武则天自己决定,手下的人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自然极尽阿谀奉承,唯武则天是从。逐渐地,武则天做女皇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她首先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准备将来做自己的都城用。她还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称进行了变动: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