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1875年,光绪元年(1)

378

同治皇帝于1月12日驾崩,享年十九岁。三岁多的光绪皇帝于1月13日登基。

1月20日大寒,曾国藩下葬湖南善化县坪塘伏龙山。

英国人马嘉理和柏郎率领的武装探路队,事先没有通知中国的地方官,于2月中旬擅自闯入云南,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

曼允山寨的景颇族居民力阻英国侵略者通过。马嘉理于2月21日向居民开枪,激起民愤,将马嘉理及几名随行的中国人打死,并把探路队赶回缅甸。

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声言将派兵进入云南。英国公使也把矛头指向了岑毓英。清廷催促刘岳昭返回任上,处理此事。刘岳昭有意逃避,被御史李廷箫弹劾,说他拿奉旨觐见做挡箭牌,故意延搁。清廷将刘岳昭革职。

清廷任命五十七岁的湖南新宁人刘长佑为云贵总督,任命四十七岁的安徽庐江人潘鼎新为云南巡抚。

新疆正值多事之秋,清廷打算依靠左宗棠收复新疆,担心英国会与俄国联合起来阴谋占据新疆,便令李鸿章与丁日昌一同妥善办理马嘉理一案。

清廷于4月份下诏,任命景廉替补正白旗汉军都统,与侍郎袁保恒回京供职。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被任命为乌鲁木齐都统,为左宗棠做副手。五十三岁的茶陵人谭钟麟实授陕西巡抚,负责筹集西征的粮饷。

谭钟麟自从1871年因左宗棠推荐先后出任陕西布政使和护理巡抚以来,能够体察民情,废除苛捐杂税,调和汉民与回民的关系,为湘军西征甘肃及时提供军饷,深为左宗棠赞许。

清廷还任命陕西布政使裕宽和陕安道沈应奎兼管糈台。

左宗棠于5月份上奏,请求清廷起用前任代理陕西巡抚刘典赶赴兰州。刘典于1870年以母亲年迈为由,请假回到湖南。清廷任命五十六岁的刘典为候补三品京堂,帮办陕甘军务。

金顺6月份抵达新疆古城,接管景廉的部队,将三十多营淘汰为十九营,加上金顺原来的部队,共有四十多营。

到这时为止,左宗棠所部淘汰掉了四十多个营,还留下骑兵和步兵一百四十一营,每年需要六百十四万多两的饷银。金顺所部则每年需要二百六十四万多两的饷银。穆图善所部每年需要一百零八万两饷银。雷正绾所部需要三十万两饷银。

这些银款,都由西征粮台收发,其中还没有包括驼干、仓储费和运费。各省关累积拖欠二千六百多万两银子,向各地行文催付,没有回音。

谭钟麟只好求助于清廷,请求上面干涉。他上奏说,自从五月陕西藩司接管西征粮台,到八月为止,催收各省关协助的饷银八十多万两。总督左宗棠每月需要四十多万两饷银。最近在新疆南北两路创设几条采运道路,里程都有四五千里,每月需要二十多万两银子的运费,而且举办屯田要费用,购买车驼要费用,制备军火武器要费用,整顿部队裁撤勇丁也要费用。支出一天天增加,收入一天天减少。这几个月全靠着向外国人借来三百万两银子,才得以勉强维持。但这些款子也是随到随放,现在已经用完了。

袁保恒前次上奏说,每到年关,部队都要发满饷。本年各营月饷没有发满,转眼就到年关了,部队需饷如命。如果还不能发放一个月的足饷,怎能满足将士们的期望,提高他们效忠朝廷的士气?

现在,出关各部整装待发,除了月饷,还要加上粮运,财政窘迫,胜过往年。请求朝廷令户部指名提取各省关欠饷六十万两,为部队发足年终一个月的饷银,并将出关粮运所需的军饷一百四十多万两,限于十月左右运到陕西,转运前敌部队,以供开销,保证西部军事的顺利进行。

清廷下诏,批准他的请求。

这时刘典因病辞去帮办职务,清廷允许他不去陕甘。谭钟麟又上奏说,左宗棠出关,后路驻防军有一百几十营,远者相距三千里,如果仓促之间有事要办,无人领命办理。刘典与各军都很熟悉,如果令他驻扎兰州,照顾后路,总督才可以专心向前推进,迅速投入作战,早一天获得成功,也就节省了一天的军饷。

清廷下诏,催促刘典从湘西出发。

清廷于5月30日将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任命为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令他们从速建设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

1875年,光绪元年(2)

沈葆桢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