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褂的学生们,对于大洋彼岸的国度——美国,除了向往,怯生与惶恐常常令他们感到隐忧和不安。临从北京出发前,有一天晚上,陈鹤琴与吴宓谈起出国留学的事情。陈鹤琴告诉吴宓,他在美国的朋友来信,说到美国人轻视中国人的种种难堪之状。吴宓对此十分感慨,他不明白,像美国这样的文明国度,怎么会有这般“顽味无情”的人。从蕙兰到圣约翰到清华,陈鹤琴所接触的外国师长个个令人尊敬,他原以为来自文明国度的人也应该很文明。但一次经历使他改变了这个看法。有一天下午,陈鹤琴走在上海街头一条狭窄的马路上,忽然后面冲过来一辆黄包车,他正欲向右躲闪,不料前面也有一辆黄包车快速而来,于是他站住脚等在马路中间。这时,从其中一辆黄包车上下来一个碧眼红发的外国人,不由分说,伸出拳头猛击陈鹤琴的胸口。当时,陈鹤琴生怕惹上麻烦,因小失大,耽误了船期,忍气吞声咽下了这口恶气,回到住宿的房间,便关上房门,倒在床上,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在中国的土地上,尚且受外国人的欺侮,如果出了国后,说不定更会如此。中国因为落后、贫穷、政府孱弱才会受列强侵略欺侮。在租界里发生这样的外国人打中国人的事情,巡捕房肯定会判是中国人的错,弄不好,还会把被打的中国人关进牢房里。

然而,在陈鹤琴的心目中,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遥远国度,仍然是一个梦,一个充满光明、充满活力、充满勇敢和传奇的美丽国度。在清华,他的美国老师们曾教过有关美国历史的课程。他听说,美国人的生活程度很高。普通人的工资每天都能挣到三四块钱,吃的是大餐,穿的是西装,住的是洋房,比中国的富人还要阔绰许多。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普遍受教育,几乎没有人不读书、不识字的。美国人对文化非常重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美术馆、图书馆、体育场几乎国内所有城市皆有。他还听说,全世界最大、最高、最多的东西大都在美国。当时,最大的大学是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超过3万人;最高的房子是57层高的伍尔沃斯大厦;图书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是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最雄伟壮观的瀑布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等。人们说,要发财到美国去,要读书也到美国去,要看奇闻壮观到美国去,要吸自由空气也要到美国去。听上去,美国就像是神话。陈鹤琴几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的理想就要实现!他的热情正在蒸腾!他感觉自己真的要飞翔了!他要到美国亲身体验与感受这些神话。。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 憧憬与向往(2)

此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过南京临时政府外交秘书,讲得一口流利英文并深谙外国生活方式的周诒春校长却沉下心来,向这些即将留洋的学生们讲授国外的礼仪、风俗习惯和与外国人交往时要注意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他讲课时的神情很专注、很认真,生怕这些年轻人不适应国外生活。周校长先教学生们在国外吃饭时的礼仪,不仅讲课,还亲自做示范。学生们在青年会住了一个月,周校长的“吃饭课”也讲了一个月。这些留学生戏称自己为“吃饭学生”,称周校长为“吃饭先生”。

周校长教的“吃饭课”,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坐席。中国人让左,外国人让右;美国人通常男女隔坐;入席时,从客厅走到饭厅,女主人要走在前面;入座前,也是女主人先坐下,其他来宾才能坐下。第二,坐的姿势。入座后要保持腰背挺直。第三,喝汤。喝汤有###注意事项:其一,喝汤时头不要下垂,要将汤用汤勺舀起来,放进口里;其二,喝汤时不要作声,尤其不要发出嗤嗤的声音;其三,当汤要喝完时,应将汤盘往外侧,以免洒到衣服上。第四,吃面包。吃面包时,不能把面包一大块填进口里,而应用餐刀将面包切成小块,然后涂些牛油,放在左手,一点点吃下去;同时,吃一小块面包,要吃点菜。第五,用刀叉,也有三项原则。其一,刀不能放进嘴里,以免割破舌头;其二,要用右手拿刀;其三,吃菜要用叉。吃牛排时,要讲究方法,讲究体面。第六,与中国传统“食不语”(孔子语)不同,外国人将吃饭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席间总有人说笑话、讲故事,但千万注意,此时不要把刀叉捏在手里,以免得意忘形时自伤;此外,席间不要谈论悲伤的事情,以免破坏就餐时的气氛和情绪。经过周校长的教授与示范,学生们专心练习,终于取得了这张特殊的“文凭”。

陈鹤琴在上海等待办理留美手续期间,曾回过一次家乡,奉母之命,订下了自己的终生大事。他的未婚妻俞雅琴比他小五岁,是典型的淑女,清雅俊秀,知书达理,贤惠善良,颇具大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