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页)

班幼儿轮流在户外进行教学活动,并利用户外一切空隙,划分区域进行游戏活动。园内的游戏设施都是按照陈鹤琴多年的研究成果设计、制作并逐年增加的。游戏器具包括六面平台、摇马、秋千椅和各种供幼儿推、拉、跑的玩具小车,以及练习滑跑的滑冰车等。陈鹤琴在设计了六面平台后,又在平台下面设计了沙坑,以保证幼儿的安全。游戏场是一块大草坪,四周种植了四季常青的花木。草坪上,幼儿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游戏,非常尽兴和快乐。

园内的房屋周围种植四季不同的花卉,另为幼儿们开辟了一块小花园,设置了花坛、小亭,种植樱桃、桃子、枣子等果树。此外,还开辟了一块小菜园,种植豆类、蔬菜、瓜类,并备有各种种植用的小工具。在花园和菜园旁边,设有小动物园,饲养鸡、鹅、兔、山鸡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认识自然,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自己动手。

三 战争与儿童(2)

此外,室内设备如各班幼儿所用桌、椅、摇椅等也都是按照陈鹤琴亲自设计的图纸制作的。陈鹤琴还亲自指导并设计制作了数套大、小积木,供幼儿游戏。

幼稚园必须编制课程。按照陈鹤琴所提出编制课程原则,一是凡在幼儿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和可以获取经验的;二是凡是幼儿能学的而且应当学的;三是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的课程计划,既要能体现课程计划性,也要考虑偶然发生有兴趣的事而体现灵活性,将教师的计划安排与幼儿的兴趣及其自发的活动结合起来。

陈鹤琴主张,将教材组成一个整体,各科围绕中心取材,体现出教材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由于幼儿年龄不同,在选材上要有难易、简繁之别,随着年龄的增长,教材也就由浅到深的顺序前进而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师选定自然或社会中心后,各科教学围绕中心主题选取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在教材选用方面,考虑各班年龄不同而选取不同程度的教材。陈鹤琴不赞成对幼儿进行教育只限制在几堂课内,他认为对幼儿的教学不能像对大学生那样,一科一科地教,并且各教各的,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

有一次,在以“秋天的收割”为中心内容集中教学时,重点放在了教育幼儿了解秋收的意义、秋收什么、怎样秋收等,很自然地就结合到幼稚园的秋收,因为这是幼儿亲身体验的,由他们自己种植的豆、菜、瓜等也要收割了。

幼稚园将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幼儿,以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做游戏、图画、唱歌、讲故事、搭积木、阅读或喂养小动物。幼稚园通常不干涉幼儿的活动,但教师必须了解幼儿自己想做、想玩的动机,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引导教育,而不能放任幼儿漫无边际、自由散漫地活动。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爱好、心理特点、生活习惯和兴趣所在都能了如指掌,同时自身也须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真挚的爱心。

钟昭华回忆道:各班的教学活动时间、次数按年龄不同有区别。上午各班至多两次集中教学。下午中、大班幼儿有读本,采用陈鹤琴先生编的《幼稚园课本》。小班下午只有午睡与自由活动。各班教学时间从小班的十至二十分钟到中、大班的二十至三十分钟。这样,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自由活动、户外或室内游戏等。这是幼儿一天在园生活占用最多的时间。《怀念老教育家陈鹤琴》,第123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886年7月。教师们经常带领孩子们参观火车和轮船,或到栖霞山、玄武湖、中山陵、植物园等处远足、旅行,或登上紫金山天文台,通过天文望远镜了解苍穹的奥秘,还到金陵大学农科的种植园、饲养场、养蚕室和附近的池塘、鼓楼公园,学习植物和动物方面的知识。有一堂课讲到了火车,教师就将幼儿们带到下关火车站看火车,并到机车厂登上火车的司机台进行观察。在组织这些活动时,通常会邀请家长同往,较好地保证了幼儿们的安全。

每当幼儿们外出参观或远足归来,往往都会通过游戏或图画表达他们对新鲜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幼儿在长江上坐过轮船,就主动用积木搭起“大船”,请小班幼儿扮成“乘客”,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叮嘱:“小心不要跌进江里去!”幼儿去植物园参观回来后,对园内种花和布置花坛极为热心、积极。到了秋收时,幼儿们自动收集花种,教师问采集花种有什么用?幼儿们抢着回答:“明年可以种下去,又会开花结籽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战争与儿童(3)

在陈鹤琴的指导和参与下,鼓楼幼稚园整理并出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