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1/4页)

侍卫捂住他的嘴,架着他飞快离开朱雀大街。其他小偷见势不妙,赶紧遁入人群溜之大吉。很快京城的小偷都知道了都察院缉捕盗贼一事,全都望风而逃。

这个元宵节百姓突然觉得身边少了许多左瞻右顾、贼眉鼠眼的陌生人,甚至有户人家喝醉了酒忘记关大门,也没被梁上君子光顾,第二天清醒后直呼奇迹。

朱边走边问道:“那个人做了什么,父皇要抓他?”

该怎么给没见过世面的儿子形容小偷这种职业呢,马秀英想了想,说道:“那人不告而取,想要不经过你的同意拿走你的玉佩,犯了偷盗之罪,所以你父皇要处罚他。”

“他拿走我的玉佩有什么用?”对朱而言,玉佩只是个挂件,是个死物,没什么稀奇,他的小库房有十多块呢。

“玉佩能够换银两,有了银两就可以买许多东西。”马秀英趁机教育道:“那人好逸恶劳,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别人的钱财,是一种犯罪行为。你们以后想要什么东西,要经过对方同意,不可不告而取。”

朱只听进了前面的话,指着旁边的一个面食摊子问道:“那我用玉佩是不是可以换那些食物。”

马秀英噎住,深感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太失败。

朱标解围道:“三皇弟,父皇赐你的玉佩不可随意丢失。若是你想吃那些东西,可以用银两换取。”朱标曾经代朱元璋回乡祭祖巡视凤阳,体会过民间的习俗,不似两个弟弟这么白目。

马秀英招招手,一个侍卫自觉地奉上银两。马秀英继续教育朱,“一两金子等于十两白银,一两银子等于一贯铜钱……你若想吃什么,先把价钱问好,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

朱颐指气使地冲面食摊主喊道:“那个谁,你这东西多少钱?”

“叫老先生!”马秀英气得打了朱脑袋一下,“夫子是这样教你的吗?你真是不学无术。人人皆有称呼,若是不知道怎么称呼,看到年迈的长者就喊爷爷,中年人喊叔伯……”

朱委屈地叫道:“爷爷和叔伯早就仙逝了,他们在太庙。”

马秀英欲哭无泪,恨不得出现一道雷劈死自己算了。

摊主陪着笑脸上前招呼,“几位小公子想吃点什么?”

这个问题儿童还是交给朱元璋教导吧。马秀英深吸一口气,吩咐掌柜上了几碗元宵。她知道晚饭的时候,孩子们其实都没吃多少东西。

朱元璋解决了小偷的事走过来就看到朱、朱吃得不亦乐乎,马秀英鼓着腮帮子生闷气,朱标正在劝说安慰马秀英。

“他们又惹你生气了?”朱元璋也要了一碗元宵,他本就起于微末,对路边摊并没有什么嫌弃讲究。

马秀英气馁地抱怨,“是妾身觉得自己太失败,妾身和儿说话好像在对牛弹琴。”

朱标附在朱元璋耳边,小声述说刚才发生的事情。

朱元璋听罢,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些贱民哪有资格让朕……我的儿子岂能随意叫爷爷叔伯。”

马秀英反驳道:“难道让他们见人就叫‘那个谁’?等他们去军营,见了将士也是那个谁、那个谁的乱喊?”

朱元璋呛了一下,“将士自有姓氏官职,当然不能叫‘那个谁’。”

马秀英数落道:“至盛唐就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们不明事理,我们更应该教导他们发自内心对人尊之爱之,谦和有礼……”

马秀英每说一句,朱元璋就点一次头,“你说的对,不过这些道理等回宫了让夫子好好教导,今天我们是陪孩子出来玩耍啊。”

看着朱元璋明显敷衍的态度,马秀英气鼓气涨地扭过头,自己究竟在操哪门子的心哦。

“你们怎么只顾自己吃,不管你们母亲?”朱元璋对儿子们使眼色。

“母后,”三个调羹同时递到马秀英嘴边,其中一个调羹里的元宵还被咬了一口,朱煞有介事地说道:“孩儿尝了一下,这个豆沙馅的最好吃。”

马秀英又好笑又好气,再也绷不住面孔,噗嗤一下破了功。

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现大脚之言论

对于从未见识过民间风情的皇子们来说,任何一样物品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见到热闹就往人堆钻,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想要,不管吃不吃得下都要尝尝新奇的食物。

朱左手一个泥偶,右手一串糖葫芦,嘴里鼓鼓的也不知塞的是糖葫芦还是别的什么吃食。

朱头上戴了顶锦翎帽,长长的雉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