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 (第1/4页)

“你且把事情详细说一遍,我们再想想对策。”马秀英微微沉吟,还是决定帮忙,事关大明社稷,袖手旁观不是她的本性,她不知情还罢,别人都求到面前了她实在无法做到无动于衷。

宋濂叹了口气,清瘦的脸上露出愁苦惆怅的神色,“今日朝堂上,皇上任命了六部官员……”

原来江山初定,朱元璋一方面整饬吏治,恢复经济生产,一方面继续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他深知打江山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又恐武将功高震主,有心想把兵权从那些身经百战的功臣手里收回来。只因北方还没有平定,南方也还有别的起义军作乱,一时不便撤兵,只好一直拖着,但渐渐在朝堂上开始重文轻武。

处置徐达嫡妻张氏和降爵汤和就是朱元璋准备动武将的征兆,此举引起了武将的惶恐和不满,武将不甘坐以待毙,纷纷奔走呼应,攻讦文官。

武将功臣大多是跟随朱元璋最早打天下的淮西人,胡惟庸趁机拉拢了不少淮西武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众臣经常与江南文官在朝堂发生争执,两个派系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前面就说过,文武官员相互弹劾的奏折在御书房堆成了山,朱元璋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发,下旨封常遇春女儿为太子妃,就在武将以为他有心和武将集团拉拢关系的时候他又封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为太子良娣。这一手平衡之术没玩好,文官心安了,武将反而更愤怒,有些将领索性消极应战。

朱元璋的性格是吃软不吃硬,武将越是这样,他越生气,警告训斥了一批消极应战的将领。譬如到西北招降元军残部无功而返的费聚和安抚苏州府军民却无所作为的陆仲亨,甚至贬降了一些武将的职位。

周德兴,郑遇春与费聚、陆仲亨等人都是十多年的老友,见好友被训的训、贬的贬,心中不服,当时就想找朱元璋讨个说法,好不容易被汤和劝住。

事态并没有就此平息。到了八月中旬,中书省奏请设吏、户、礼、兵、刑的、工六部,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

朱元璋准其奏,在奉天殿召见了群臣,商议六部所应掌管的事情,设中书总领六部,并在群臣中挑选官员任命六部官员,于今日宣布官职。

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决策,坏就坏在朱元璋任命的六部官员大多为文职官员,武将寥寥可数,尤其是兵部也被他安插了不少文官,导致武将的愤懑不平终于爆发出来。

因为就在去年八月初,徐达率大军攻陷大都,赶跑元顺帝,灭了元朝,可以说武将在此战役中丰功伟绩。岂料朱元璋在任命六部官员时明显的偏颇和封赏不公,顿时犹如一盆冰水将热情高涨的武将淋了个透心凉。

积怨已久的武将当庭喧哗,性情刚直的费聚与周德兴直言朱元璋不公,是否鸟尽弓藏。

此言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他顿时恼羞成怒,下令庭杖两人。

两人不服提出辞官,言语颇为激烈。

朱元璋不甘被威胁,先发难扒去两人官服,责令两人闭门反思。

其他官员为两位将军求情也被朱元璋驳回。兔死狐悲,群臣虽不敢多说,难免生出一丝异心,感慨自己以后的命运。

下了朝,胡惟庸故意引导不敢指责朱元璋的淮西武将把矛头指向江南文官,迁怒于对方。

众武将把文官团团围住,痛骂他们蛊惑朱元璋,如果不是在皇宫,恐怕这些人都拳头相向了。可是虽然没有动手,彼此已有水火不容的趋势。刘基担心长此以往,君臣不和,百官倾轧,影响朝廷稳定,故而特叫宋濂前来求助马秀英化解这段积怨。

第四百三十七章 帝后高处不胜寒

马秀英听完宋濂的陈述,当即命福顺带着太医去费聚和周德兴的府上仔细治疗两位将军的伤势,又让逊影和白菱拿些宫中吃食去慰问两位将军和其家属。安排好这一切,她才对宋濂说道:“皇上正在气头上,本宫不好直接劝说,否则适得其反。当务之急是要先安抚好群臣的情绪,让他们不再惶恐。本宫不方便出宫,只能请宋学士和刘太史代为出面安抚一二。等皇上冷静下来,本宫再劝皇上收回对费将军、周将军的责罚。”

宋濂苦笑道:“微臣和老师出面安抚无妨,只是淮西武将对我们江南文官颇有微词,微臣怕不能办好皇后的嘱托。”

马秀英想了想,“韩国公乃淮西官员之首,由他出面调停……”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宋濂打断,“实不相瞒,韩国公和老师政见不同,平时极少来往。”

他说的还算客气,实际上文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