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 (第1/4页)

的派头。

朱元璋派了几个侍卫贴身保护两个孩子,这才有时间问马秀英王氏去世的情况。

马秀英把当时的情形说完,叹道:“嫂嫂一直念着文正,我不得已骗她说文正就要回来。”

朱元璋沉默不语。

朱标走上前,询问道:“父王,听说大伯母谢世了?”

朱元璋叹气道:“人老了,不行了,前几年你堂伯母去了,现在你大伯母也去了。唉,你们进去见她最后一面,告个别吧。”

朱标恭恭敬敬答道:“孩儿这就去,那大伯母的丧事文正哥是否回来……”

朱元璋勃然变色,“休得提那孽子!若不是他,你大伯母的身子也不会败得这么快。”

马秀英和朱标都提到朱文正,朱元璋哪里不清楚母子俩是想给朱文正求情,将其释放出来。但他已下令终生囚禁朱文正,岂能出尔反尔?这不光关乎一个家族的事,还关系到他在朝堂的威信,若是他朝令夕改,将来谁还把他的话当金科玉律?

雷霆之怒震得众人面面相视,不敢出声,屋里静得连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马秀英胸闷气短,忍不住咳嗽起来,心里直埋怨朱元璋自己心情不好,拿儿子出气。

朱标连忙扶住她,“母妃您先回府歇息,这里有我们。”

朱元璋缓和了语气,吩咐朱标,“送过大伯母就带你娘回去。”

马秀英摇手,“我还要安排嫂嫂的后事。”

朱元璋脱口而出,“你别操心了,这事我让郭惠处理。”

马秀英才不愿意让郭惠掌权动用王府资源,说道:“让莲妃去吧,听说宁国郡主体弱多病,惠妃还是多陪陪孩子要紧。”

朱元璋就对郭宁莲说道:“大嫂的后事交给你操办,把她跟大哥葬在一起。”说完也不跟众妃子和孩子多讲几句,转身就走。

第三百七十三章 软禁背后的原因

朱标扶着马秀英回房,纳闷道:“母妃,堂哥真的背叛了父王吗?”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亲近的堂哥会这样做。

马秀英缓缓坐在床边,“傻孩子,你会背叛你的父王吗?”

朱标吃惊道:“孩儿永远也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你堂哥也不会这样做,他只是和你父王赌气,就像你看到弟弟妹妹吵架谁也不理谁那种。”马秀英极力为朱文正辩解。她敢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她相信一个存心背叛旧主的人绝不会还把家人留在旧主身边,早就想方设法送到其他地方去了。朱文正如果真要背叛朱元璋,怎么还会把母亲、儿子留在应天府,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之下?

“那父王知道吗?”朱标眼中涌起希翼,他自幼和朱文正、李文忠等人比较亲厚,并不愿意看到朱文正被终身囚禁。

“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以后你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你堂哥虽然没有背叛你父王,但是他确实犯了许多过错,应当受到惩罚。”马秀英模棱两可地说道,她曾经想过一切办法请求朱元璋释免朱文正,甚至在病床上央求过,但是朱元璋始终不答应。

马秀英不相信朱元璋已经变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否则他大可直接下令杀掉朱文正而不是囚禁起来。她猜测朱元璋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就像他固执地去安丰救韩林儿一样。

后来她想到了一个不敢说出口的原因在本家中,家的继承方式是以长子为核心延续的,祭祀、居住等也由长子继承;但是在宗族中,只要没有分家,一般都是以长房为核心延续,长房继承的不仅仅是财产也包括对于同族的管理权和祭祀权。朱元璋的几个兄弟都是年纪轻轻就死于天灾**,谁也没提出过分家的打算,而朱文正恰恰是朱家的长房长子……

在马秀英的意识里,宗族观念并不是特别强烈,但在这个时代宗族观念就像烙印,从小就背负在人的心中,甚至族规大于王法。

比如在马秀英的前世,若是有人彩票中了500万,他愿意分给亲戚一点是他的权力,不愿意分亲戚也没有办法强行找他索要。但是这种发财的好事如果发生在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不管你在外面做了多大的官,发了多大的财,回到家乡这一亩三分地,就得听族人的。族长有权力叫你拿出一半甚至更多的钱来发展宗族,不给就被视为不忠不孝的叛逆。刘大善人当年被族人那样欺负,回到宿县还不是得乖乖掏钱给族里修祠堂、买祀田。

如果有一天,朱文正以长房长子的身份命令朱标这个三房长子必然是件尴尬又麻烦的事情,朱标将来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