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1/4页)

雠�**害。

他和陈理一样,不敢与汉臣目光对视,那些愤怒讥讽的眼神像是时刻在鞭打他的良心。等犯人都验明正身后,他敛首向监刑官李善长请示,“李丞相,请您颁布王爷的旨意。”

李善长除了监刑,还要代替朱元璋向臣民颁读《大诰》。

妃子谋害世子的事件令朝野震荡,影响之恶劣足以震惊世人,朱元璋想要低调处理都不行。他干脆撰写了一份自责书,在《大诰》中自我检讨:“本王当初南征北战、攻城略地也不曾掳掠一妇人,惟亲下武昌,气恼当年陈友谅兴兵作乱,愤而占有了他的妃子氏,忘却了亡国之女不可取的原则,终至酿出祸端。这是孤的错,现在当着所有人自责自省,无论干出这种事情是源于贪图美色还是天下豪杰男儿应有的所为孤都不应该。这是孤犯下的唯独一次的错,希望大家以孤的教训引以为戒。”

闻者唏嘘,嗟叹“女人是祸水”,氏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勾结陈汉余孽作乱,以至于全族都为她所害。也是氏死得早,否则不知会遭受多少谩骂和唾沫。

这一刻百姓都被氏的事吸引,起哄着快点行刑,反倒没几个人去关注同样要被处斩的陈汉余孽。即便有,也只是辱骂他们活该,连最敦厚善良的世子都敢加害。

坐在观刑棚下的原陈汉降臣皆不敢出声,个个坐立不安,盼着行刑快点结束,百姓的骂声让他们如芒在背,若不是迫于朱元璋的命令,谁愿意来见证昔日好友被斩首啊。

午时三刻,太阳移到正当空。其实今天天气并不热,然而陈荣早已汗流浃背,汗珠顺着额头颗颗滑落,黏在睫毛上迷糊了眼睛。他抬手制止百姓议论,心在一瞬间硬如铁石,出手中的令箭,扬声道:“时辰到,行刑!”

“喏!”士兵齐声遵令。应天府找不出这么多刽子手来处决犯人,只能让士兵替代。他们毫不犹豫拔掉犯人的亡命牌,挥刀落下,霎时血腥味和骚臭味弥漫开来。

“啊!啊!”兴奋的百姓猛然失声尖叫,四处奔跑。当数千人同时被处斩,他们才知道这情景有多么恐怖。看一个人砍头是新奇,看几千人同时掉脑袋就是一场噩梦。无数人头滚落在地,直勾勾地瞪着你,那种情景光想一想就让人毛骨悚然,何况还是亲眼所见,许多人哭爹喊娘,屁滚尿流,后悔来观刑。

官员们浑身颤抖,掩面闭目,呕吐声此起彼伏,连徐达、常遇春这等杀人无数的悍将都忍不住胃里翻滚,估计今晚大家都要失眠了。

陈理从椅子上跌落,想到自己差点就成为其中一员,吓得尿都流出来了。此时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朱元璋是魔鬼,他要远远地离开这里,永远躲着朱元璋!

血腥味越来越浓烈,血水已经汇集成小溪向低矮的地方流去,天空渐渐出现了鹰鹫的踪影。

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不过如此。

刘基暗暗担忧,朱元璋固然要用重典威慑臣民,但是这手段实在是过于暴虐,恐怕会给他的心性带来影响,如果他变成草菅人命的君主就糟糕了,得想办法让马秀英劝他一劝。

马秀英正在听逊影禀告行刑的经过,首恶已死,她其实对这些死囚并不憎恨,但是这是朱元璋亲自宣布的审判,没有任何人可以更改,也没人敢在他盛怒之下劝谏。

她能做的只是叫逊影通知杨云花出动娘子军,救治被践踏受伤的百姓,安抚惊慌失措的人群……

此时,她心中和刘基一样担忧,历史上说朱元璋嗜血成性、杀人如麻,难道这就是征兆?

第三百五十六章 朱标学习治国策

朱标遇伏事件并没有因为刑场处决人犯划下句号,朱元璋下令继续大力搜捕张定边和其他陈汉余孽,但凡和陈汉余孽有一点瓜葛的,无论是亲朋还是好友,甚至只是有过交谈、普通来往的百姓都被当做嫌犯抓起来审问。

数千人被处决的的情形极大的震慑了百姓,一时间各地风声鹤唳,人人谈到此事就变色,家家皆掩门闭户,轻易不外出,民生因此都受到影响。

各府官员纷纷上疏禀明现状,意在请朱元璋不要继续扩张事态,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朱元璋却不为所动。

刘基见状愈发忧心,他听说应天府牢房都装不下犯人了,有些犯人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抓起来,还有人甚至是被人诬告陷害进去的。

这样下去不行啊,他找到宋濂商议此事。

于是宋濂就在上课时给朱标讲治国安民的政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