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页)

迅速毁掉了有关引渡毒品商们的全部文件。当政府的反击部队到达时,他们已经杀死了哥伦比亚最高法院24名法官中的11人。

由于行使贿赂,麦德林卡特尔已经渗透到哥伦比亚社会的各个阶层,埃斯科瓦尔也到处都能得到庇护。一位名叫维克多·费雷拉的中校曾被调到警方的一个反毒品检查机构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在卡利市警察局工作的一名中校和两个警卫员都在秘密地为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效劳,便向检察院提议进行调查。不料,他被突然调离工作岗位。事后,他打算把上述情况向国家警察总署负责人报告,但被拒绝。最后,维克多·费雷拉中校决定把情况向更上一级负责人串诉,也遭到断然拒绝。不料,他就被解雇了,理由是他患有精神玻埃斯科瓦尔的麦德林卡特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腐蚀了哥伦比亚的国家机器,而他的集团所制造的恐怖活动则又使政府方面穷于应付。

哥伦比亚是南美暴力恐怖活动最猖獗的国家。首都波哥大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首都之一。而其第二大城市——“贩毒之都”——毒枭们的老巢麦德林,则有“杀人城”。“谋杀之都”和“美洲最危险的城市”之称。麦德林市所在的安蒂奥基亚省则是“真正的射击地带”,每天都有几个人死在那里。人们对暴力流血事件早已习以为常。相反,如果某天未发生谋杀事件,则将被视为重大新闻,出现在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上。

在埃斯科瓦尔的家乡——有“乐园”之称的恩维加多市,1992年平均每个月有用起凶杀案发生。1990年共发生167起凶杀案,平均每月14起。毒品集团的影响已冲击到所有的道德领域。一个18岁的普通年轻人,只要从事一种“工作”——杀人,就可得到汽车、女人和住宅等一切。

埃斯科瓦尔贩毒集团的各种恐怖活动始于70年代中期。

1976牛,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因毒品案被捕不久,就有两名当时亲手捉拿他的警官被杀害。在审理埃斯科瓦尔的毒品案过程中,一位女法官收到一封恐吓信,声称,如果她坚持审理此案,就将被杀死。法院因此被迫休庭。而参加审理此案的另一位法官的妻子在一次驱车外出时,被几名歹徒拦劫,她的汽车被推到陡峭的公路坡下面,歹徒威胁说,如果她的丈夫再继续参加此案的审理,下次她就将连同汽车一起被推下峭壁。但这位法官并未怯阵,反而以更高的热情工作,决心对以埃斯科瓦尔为首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然而,不久以后,这位坚强的法官就被歹徒杀害了。

从1984年起,埃斯科瓦尔贩毒集团的暗杀行动进一步“升级”。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新任司法部长罗德戈·拉腊·博尼利亚。他在1983年年中,揭露出,身为哥伦比亚议会候补众议员的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是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的第一号头目。

1983年秋,拉腊·博尼利亚担任司法部长后,力主肃毒,并下令逮捕那些“应引渡到美国”的毒品巨商,这使贩毒头目们有所恐慌。特别是1984年4月,哥伦比亚和美国的肃毒军警袭击了麦德林卡特尔设在一处森林中的毒品提炼厂,缴获一批数量空前的纯海洛因—重达30吨,市面零售价可达12亿美元。这使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进一步仇恨起拉腊·博尼利亚。他决心除掉这位对贩毒集团威胁极大的司法部长。果然,就在同月30日晚,当拉腊·博尼利亚驱车回家时,被一名骑摩托的持枪暴徒打死了。

为了掌握情报,有预谋地进行暗杀,埃斯科瓦尔集团大肆进行窃听活动。1984年,哥伦比亚缉毒警察局局长——海梅·戈麦斯在进行一系列调查后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司法部长拉腊·博尼利亚在家中和办公室的电话都被人窃听;两年后,海梅·戈麦斯又写了一条备忘录,揭露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派了一名代号为“维他命一0”的人打进了代号为“F—2”的国家负责缉毒的秘密警察组织内部。但是,海梅·戈麦斯对麦德林卡特尔的贩毒活动的调查和跟踪很快被埃斯科瓦尔发现。时隔仅仅几周,这位已经辞去职务的反毒品专家便于1986年11月被杀害了。

埃斯科瓦尔贩毒集团十分关注新闻界对毒品走私和暗杀案件的揭露。埃斯科瓦尔派人经常到街头的报摊头买来各种报刊,收集有关毒品集团活动的资料和报道,然后制定对策,进行恫吓或下毒手。他还派人扛进一些大报社内部,窃取记者发回的有关稿件,以避免他们集团的活动“曝光”。而一些记者。编辑也就成为埃斯科瓦尔等人意欲拔掉的眼中钉了。

哥伦比亚第二大报纸——(旁观者报)在社长吉列尔莫·卡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