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部分 (第1/4页)

油霾换亍�

城民密召独孤信。信至武陶,东魏遣恒农太守田八能帅群蛮拒信于淅阳,又遣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士卒不满千人,首尾受敌,若还击齐民,则土民必谓我退走,必争来邀我;不如进击八能,破之,齐民自溃矣。”遂击破八能,乘胜袭穰城;辛纂勒兵出战,大败,还趣城。门未及阖,信令都督武川杨忠为前驱,忠叱门者曰:“大军已至,城中有应,尔等求生,何不避走!”门者皆散。忠帅众入城,斩纂以徇,城中慑服。信分兵定三荆。居半岁,东魏高敖曹、侯景将兵奄至城下,信兵少不敌,与杨忠皆来奔。城中的百姓秘密地请独孤信过来。独孤信到达武陶的时候,东魏派遣恒农太守田八能率领一群蛮人将他挡在淅阳之外,又派遣都督张齐民带着三千名步兵与骑兵尾随在独孤信的后面。独孤信对他的部下们说:“眼下我们的士兵还不满一千人,前后都受到敌人的威胁。如果回过头来攻打张齐民,那么当地的土著百姓就一定会认为我们要撤退,将争着来拦击我们,不如进攻前面的田八能,要是打垮了他,张齐民自己就会溃败了。”于是他领兵击败了田八能,乘着胜利的势头袭击穰城;辛纂带领兵马出来迎战,被打得惨败后转身奔回了穰城。城门还没来得及关上,独孤信命令都督武川人杨忠为先锋,杨忠对守卫城门的人大声喝道:“我们的大部队已经到了,城中还有人接应,你们要是想求一条生路的话,为什么还不避开逃跑!”守卫城门的人都逃散了。杨忠率领人马冲到城里,杀掉了辛纂,城里的军民都吓得服服贴贴。独孤信分开兵马平定了三荆地区,半年之后,东魏的高敖曹、侯景带领人马突然攻到城下,独孤信手下的兵少打不过对方,便和杨忠一道都来投奔梁朝。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七卷

梁纪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535)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

'1'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戊申朔(初一),梁武帝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同。

'2'是日,魏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大统,追尊父京兆王为文景皇帝,妣杨氏为皇后。

'2'这一天,西魏文帝在长安城西郊祭天以后登上了皇位,随即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统”,追尊他的父亲京兆王为文景皇帝,母亲杨氏为皇后。

'3'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先附侯莫陈悦,悦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与盟而罢。道元世居怀朔,与东魏丞相欢善,又母兄皆在邺,由是常与欢通。泰欲击之,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欢闻之,遣资粮迎侯,拜车骑大将军。

'3'原北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起先依附于侯莫陈悦,侯莫陈悦死后,西魏的丞相宇文泰对他发起了进攻,没能取得胜利,便与他订立盟约,自己放弃了占领渭州的念头。可朱浑道元一家世代居在怀朔,本人与东魏的丞相高欢关系密切,又因为母亲、哥哥都在邺城,所以常常与高欢进行联系。宇文泰想要攻打他,可朱浑道元就率领手下的三千户人家从西北的乌兰津渡河到达灵州,灵州的刺史曹泥出资将他送到了云州。高欢听到了这一消息,派人准备好粮食、财物前去迎接。还授予他车骑大将军的职衔。

道元至晋阳,欢始闻孝武帝之丧,启请举哀制服。东魏主使群臣议之,太学博士潘崇和以为:“君遇臣不以礼则无反服,是以汤之民不哭,周武之民不服纣。”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议以为:“高后于永熙离绝未彰,宜为之服。”东魏从之。

可朱浑道元来到晋阳之后,高欢才知道孝武帝已经去世,他就上书孝静帝请求为孝武帝举哀服丧。东魏国主孝静帝叫各位大臣商议此事,太学博士潘崇和认为:“君主如果对臣子不以礼相待,在他死后,臣子就不用为他服丧,所以商汤的百姓不哭吊夏朝的王,周武王的百姓也不为商朝的纣王服丧。”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建议,认为:“高皇后与孝武帝断绝联系的事没有公布过,应该为孝武帝服丧。”孝静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4'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

'4'西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人招抚费也头的兵马,与他们一道攻打灵州,共持续了四十天,曹泥坚守不住,请求投降。

'5'己酉,魏进丞相略阳公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泰固辞王爵及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