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于是,穷人变卖了所有的家当,露宿于黑海岸边,立志找到这块神奇的点铁成金石。

为了避免重复的劳动,穷人决定,每当捡起的是一块冰凉的石头,就扔到海里。

一天过去了,穷人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

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穷人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穷人并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

突然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先一摸,是温的,然后他就随手把它扔进了海里。扔完以后,这个穷人后悔了,因为他扔出去的是一块真正的“点铁成金石”!

穷人之所以会把“点铁成金石”扔进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完全是因为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毫不考虑地把它扔到了海里。

多年点铁成金梦,因为习惯,而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30。 手表定律:教育切忌自相矛盾

如果让一个人站在同时向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行驶的两条船上,他会有什么感受?

认识“手表定律”

有这样一个寓言: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8)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

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收藏的手表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有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是几点;当他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有时却无法确定是几点,因为这些手表的时间很可能并不一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给我们非常直观的启发: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将无所适从;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否则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定理”给父母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陷于混乱。

小故事

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回家慢慢享用。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每个人都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都累得气喘喘吁吁。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车子就是纹丝不动。

原来,三个家伙用劲的方向不一致。天鹅想:“我的家在天上,应该把货物拉到我家。”于是它伸着脖子拼命地往天上拉。梭子鱼想:“我的家在河里,应该往河里拉。”于是梭子鱼使劲地往河里拽。虾想:“我的家在池塘里,这车货物应该送到我家。”于是虾弓着身子往后拖。尽管它们三个累得精疲力竭,车子却一动不动。

教育应协调一致

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