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怂獭芬皇椋�诿土遗昊骱托晾狈泶探袒嶂�猓�雇ü�ㄓ奕恕ㄖ�谛�妓担赫飧鍪澜缟希�欣丛床幻鞯目炖帧J率瞪希�飧隹炖志褪浅鲇谌吮拘缘南砝帧F咸蜒馈⑽靼嘌览肟�分拊逗剑�褪谴诱庖晃镏氏砝种饕宄龇ⅲ�揭T兜亩�窖罢腋蛔恪�

说不尽的宗教(2)

1517年,由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引发一场遍及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欧洲各地对于教会的继续统治已经不抱希望,罗马教会的势力范围大大缩小。那么,有什么权力可以填补教会统治消退后的权力真空?

还是那个伊拉斯谟,1515年来到西班牙,为西班牙未来的国王……年轻的查理五世写了一本书,名叫《基督教君主制度》。按照这位文艺复兴巨人的设想,教会让出世俗统治权后,其权力真空由君主制来填补。伊拉斯谟的君主制还是在宗教指导之下的,与后来的绝对君主制相比,可以算是绝对神权与绝对王权之间的过渡。西班牙后来也确实按照伊拉斯谟的设想,将王权部分置于宗教之下。不过,西班牙后来的衰落也与此有关。

在欧洲其他地方,填补权力真空的是更加世俗化的王权。早在1512年,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就写了一本书《君主论》。该书讨论的是意大利城邦之间小君主的权力斗争术,与宗教关系不大。这本书也成为现代政治学的起源。马基雅维利在法国宫廷逗留多年,《君主论》是在他死后出版的。1527年;马基雅维利去世,1532年,《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版。1548年,《君主论》第一个译本在法国出版。这本书于1559年被罗马教会列入禁书,其蕴含的力量可见一斑。

《君主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跨过了伊拉斯谟〃基督教君主制〃的界限,直接探讨完全世俗的绝对君主的统治术:这一不受宗教控制的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虽然马基雅维利长期被人批评,但很多启蒙思想家都为他辩护。例如,斯宾诺莎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一个热爱自由,为保卫自由出谋划策的人〃。狄德罗、卢梭等人认为马基雅维利〃假装为国王献策,实际上是为人民献策。《君主论》是一本共和派的书〃。到了20世纪,有人甚至把马基雅维利当成被统治阶级的解放理论。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主权属于谁。为了从基督教手中获得社会统治权力而出现的国家主权概念,因为对抗基督教神圣性的需要,也被赋予了神圣性。不管是世俗君主专制,还是后来的*共和,国家主权的神圣性从未改变。

1577年,在批判马基雅维利的名义下,法国人让·博丹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的独立〃主权〃概念。博丹认为,主权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的,对臣民的最高权力〃,〃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最后指挥的绝对权力和永久的权力〃,因此,主权是永久的、非授权的、不可抛弃的。从法理上说,这种主权概念的合理性是非常可疑的。这一主权概念,首先是为王权服务的,绝对的主权简单等于王权。法国国王所说的〃朕即国家〃,就是这个意思;其次,这一主权是没有约束的,不可挑战的。这种绝对性,其实是对以往绝对神权的反弹,是拒绝神权干涉王权的坚定态度。但是,在以后的岁月里,当神权再也难以抬头的时候,这种绝对主权把世界带入了疯狂的战国时期。虽然欧洲后来的历史让这一主权受到了内部制约,但在对外关系上,不受约束的绝对主权延续了约400年。

主权国家概念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基督教会的整体统治。与此同时,追求世俗生活幸福的潮流,使得主权国家在欧洲纷纷出现。因此,在文艺复兴后,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潮流就是专制君主取代宗教统治。然而,彻底抛弃基督教并不容易。虽然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抛弃基督教成为强大的声音,法国甚至建立了一个新的〃理性教〃,但基督教还是变换方式生存了下来。其典型就是英国宣布成立国教,英国教会与梵蒂冈脱离关系,受制于英国国王。这一行为的实质,是一种妥协,既保留了宗教习惯,又避免让宗教统治超越国家主权。英国的这一方式与宗教改革之后形成各种各样的新教教派是一致的。事实上,新教教派在统治上并不比梵蒂冈教会更温和、更人性,包括后来成为美国神话之一的清教徒,他们只是想把教会原先的绝对统治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不尽的宗教(3)

英国由于最早并最成功地将宗教置于世俗化的国家主权之下,因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在欧洲其他地区,新教教派或传统基督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没有像英国一样确立稳定的依附关系,即:独立的宗教完全受制于国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