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 214 (第2/3页)

家好早些恢复原来的平静生活。

“那么多人劝都不管用,还是魏相厉害。”佟穗闲聊道。

萧缜:“他跟随皇上已有二十年,又是读书人,肯定比鲁恭他们会说话。”

佟穗:“太子呢?放出来了吗?”

就算郭皇后的死与太子有关,毕竟是亲母子,哪有不让太子守灵的道理。

萧缜:“嗯,瞧着还没完全康复,守也守不了多久。”

佟穗想起兴平帝骑在马上威风凛凛的模样,无意识地又叹了口气。

十月下旬,文武百官与北地的百姓们服完一个月的国丧就可以恢复如常了。韩保作为太子,本可以以日代月守二十七日便可,兴平帝却要求儿子必须老老实实守满二十七个月,期间不得与妻妾同房,不得参与政事,就一门心思地读书吧。

韩保不敢违背父命,魏琦却上折子请求兴平帝收回成命。

兴平帝单独将他叫到了御书房。

魏琦道:“皇上,太子已经成年,又逢天下未定,您既有御驾亲征的大计,便该早日栽培太子的理政之能。”

兴平帝:“朕给过他机会,可他连在皇后面前守住冯端的死讯都做不到,朕如何放心将御前军交给他?不如继续让范钊领御前军,这三年好好磨磨太子浮躁的性子,三年后他行事稳重了,再出来历练也不迟。”

魏琦:“可三年内若有战事,您御驾亲征了,太子骤然接手国事……”

() 兴平帝:“有你与宋相辅佐他,朕很放心。”

魏琦还想再劝,兴平帝拍拍旁边高高一摞奏折,示意他退下。

魏琦看着那摞奏折,心中又是一沉:“皇上勤政乃我大裕百姓之福,可皇上也该以保重龙体为先,您这样不分日夜地操劳,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啊。”

兴平帝:“朕消沉的时候你劝朕做个明君,朕勤政了你又来劝朕休息,怎么处处跟朕唱反调?”

魏琦:“臣……”

兴平帝摆摆手:“去吧,朕忙了。”

只有忙,他才不用面对那座空荡荡的宫殿。

东宫。

韩保百无聊赖地听着先生讲书,从四岁就开始启蒙的他,对读书这事早就厌倦了。

差不多的年纪,宋知时已经在翰林院任职了,赵瑾更是担着从一品的东营副都指挥使,好不容易父皇答应让他接管御前军统领,结果还……

韩保不甘心,派人请来魏琦。

他想让魏琦帮忙劝劝父皇。

魏琦叹道:“不瞒殿下,皇上刚下旨让您守孝时臣就去劝过了,可皇上觉得您性子过于浮躁,坚持要您再修身养性三年。”

韩保:“三年,我在东宫关上三年,将来我出去了,那些文臣武将们谁还认得我?”

魏琦肃容道:“殿下何出此言?您是皇上唯一的血脉,就算您在东宫潜心读书,外面的文武百官也都认您这个半君,绝不会因为您不露面就敢轻视于您。”

韩保嗤道:“在父皇眼里,他可不只有我这一个儿子。”

魏琦大惊,环顾左右,见宫人都离得够远,他才走到韩保面前,低声道:“殿下万万不能存此念,范钊对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皇上对他恩重如山,只要殿下不疑范钊,范钊也一定愿意效忠殿下,您若疑他,反倒会将他推远。”

韩保转个身,看向身后的一池静水,自嘲道:“魏相放心,我就是心中不平,随口说说。”

转眼就到了年关。

兴平帝没有过年的心情,却早早放出话来,让洛城官民随心所欲地走亲访友,毕竟这是战事结束后的第一个太平年,值得庆贺。

虽说如此,范、鲁、罗、萧、齐等功臣武将之家今年都没有设宴款待亲友,都是自家人过自家人的,以示对郭皇后的悼念。

别人家可能冷清,萧家两府人多,光自家人聚在一起也够热闹的。

唯独少了一个乔长顺。

乔长顺在辽州的差事早办完了,因为乌国的挑衅,再考虑到辽州总兵陈望颇有私心,兴平帝就让乔长顺去陈望身边做副将了。

跟潘勇去合州做副将一样,乔长顺这个副将也是个险差,一旦他干涉陈望的兵权,陈望狠起来,极有可能对乔长顺杀之而后快。

家里人都为乔长顺捏了一把汗,乔长顺写来的家书还挺欢快的,说他媳妇怀孕了,如果家里几兄弟都还没好消息,他就是第一个给老爷子添曾孙的大孝孙,要老爷子给他赏钱。

萧姑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