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既然钱大人看得起我林某人,那么我就再认捐五百两银子,凑足一千两纹银。”右手食指是伸了出来的林正北,算是给了对方一个面子道。

瞧他把话都说到这一份儿上的钱明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显得很是无奈的他,只好让坐在一旁的书办记下。接着,在场的每一人都依照各自在本地的实际地位和情况,一一地认了捐献。捐献出一百两银子的李文轩,和一小部分士绅是排在了全部认捐数额的最后面。

当然,在场的所有人中可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去抢那一个头名,毕竟需要拿出白花花地银子。小半个时辰过去,在书办的总计下来是一共收到了意向捐款,一万零八百两银子。正常年景,一两银子能购买两石精米。按照明朝的计量方式,一石米约重153。5斤。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92-94公斤左右。

不过,在当下的情况,一两银子要是能够购买到一石大米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这一万零八百两银子能够买到的精米,顶多也就是一万石出头的样子。如果要是把精米换做糙米,自然是还能够更多。这一些粮食要是用于赈济以万计的灾民,恐怕是远远不够。

毕竟,这一个旱灾,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够到此结束的。即便顺利度过了今年的旱灾,来年春耕恢复生产,也是要好几个月的事。再要等到稻苗长大,成熟,打下粮食,还得经历好几个月。这前前后后一加起来,至少都得有半年时间。

半年时间里面,人总是要吃的。即便把维持生命的口粮压到最低限度,也是需要数量巨大的粮食作为供应。这其中,还不包括官吏的贪墨,层层地扒皮。心如明镜的李文轩,深深地感觉到什么叫做民生之苦。

感觉有总比无好的钱明正,这时手里面多出来的一万零八百两银子,着实有了一点儿底气的同时,还能稍微的松一口气。为官多年的他,不是不知道官府办事的效率。如果要是遇到上面的赈灾粮,不能及时到达他这里,也可以用此对付好一阵子,争取到更多时间,以免生出大乱子来影响到自身的政绩。

银子已经捐献出去的乡绅们,也不想在这里多坐,而钱明正同样是不愿意多留他们。于是没过多久,到场的乡绅们也就一起散了去。偌大一个屋子里面,就只剩下钱明正和自己的心腹书办二人。

经验丰富,脑子灵活的书办,起身就走到自家大人的身旁,刻意压低了声音,请示道:“如何记录,还望大人明示。”

听得出他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的钱明正,还真没有打算就此短斤少两的大捞一把,而是背靠在椅子上,淡淡道:“零头抹去,就记一万两银子的整数好了。”

“大人清廉。”浸泡在衙门里面许多年的书办,还真没有刻意的奉承,而是出于真心。确实觉得自家大人拿得太少的他,故意假装听错的重复了一下道:“收到林正北的捐献赈灾银八百两。”

一下子就被他抹掉了一万两银子的钱明正,十分明白他的心意。不过,不属于贪得无厌型的他,也不想在这一个节骨眼上出纰漏来影响到自己的仕途。没有点头同意这样做的他,及时纠正道:“是多就是多少。至于抹去的零头,就算是给下面跑腿,办事人的贴补好了。”

不敢相信他就这样放过这一次捞钱大好机会的书办,提醒道:“大人,你真决定那样做?”

为了稳妥期间,心意已决的钱明正,毫不含糊道:“不要再多言,按照本府说的去做。”

……

走出了知府衙门的李文轩,没有别得去处,于是就直接回了家。自己是刚刚一坐下,便瞧见苏媚娘是从外面走了进来。打发了跟在自己身后丫鬟下去的她,饶有兴趣道:“夫君,这一趟去知府衙门可有收获?”

翘起二郎腿,斜靠在圈椅中的李文轩,据实以告道:“收获没有,反倒是捐出了一百两银子。”

本以为他是去赚银钱的苏媚娘,听到的话却是和自己想得背道而驰,奇怪道:“难道,知府家还缺这么一点儿银子花?”

把经过是简要说了一遍的李文轩,耷拉起脑袋,看着她将会有什么反应。

心里面粗略合计了一下的苏媚娘,也是有机会略微读过了一点儿书的幸运儿。撇了一下嘴巴的她,自有另一番感慨道:“果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古人,果然是诚不欺我。这当官就是来钱容易,一个上午不到,就赚得盆满钵满。就是不知道那万把两银子会不会买来的粮食?也不知道将来朝廷的赈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