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部分 (第1/4页)

�墓适拢�托员鹞薰睾蜕矸菸薰亍!�

即使如此,依然有记者不留情面的问道:“你不觉得,你本身就是一面巨大的旗帜吗?”

“该说的我都说了,有人要想太多我也没有办法,”安吉拉无奈的摊开双手,“我有创作的自由,人们也有思考的自由,不是吗?”

虽然记者们是如此的咄咄逼人,甚至第二天有报纸建议正常人都不应该去看这部电影,可大多数影评人的评论却显得不温不火的。

自由派的观点要激烈些,基本上都在为《断背山》叫好。

“这是年轻人的奇迹,演员加导演的平均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但无论是杰克·吉伦希尔还是希斯·莱杰,又或者米歇尔·威廉姆斯以及莎拉·米歇尔·盖拉,都将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极好。尤其是两位男性角色,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让人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年龄!至于导演小姐,我想已经不用多说什么了。”

“同性恋西部片?抱歉,这一简短的称谓既不准确又易产生歧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无法为电影做出准确的定位。或者就像安吉拉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个关于爱的故事。精确的细节,含蓄的感情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悲伤的暧昧。”

至于保守派,虽然非常不高兴,却也只能小心翼翼的说些不着边际的东西。

“安吉拉再次证明了她的导演实力,每个画面仿佛都可以印刷出来当做明信片。整部电影对感情的洞察和控制,再次充分的展现了她细腻的一面。再加上由她亲自制作的动听配乐,忽视某些东西的话这确实是部不错的电影。”

不是他们想这么说,而是……就如艾德之前说的那样,同性恋这个话题就和种族歧视一样是个烫手的山芋,记者们或者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不行。

尤其是知名的影评人,一旦被扣上歧视同性恋的大帽子,虽不至于丢掉饭碗但被人用各种方法抗议是绝对免不了的,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弄得狼狈不堪。而且就算是记者想要表达对同性恋的厌恶,也得在遣词造句上花不少功夫。

小报们或许可以肆无忌惮胡乱说话,可大报的记者却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引发同性恋组织对该报进行抗议示威活动的话,绝对是件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

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保守派无计可施,你能示威抗议我也能示威抗议,首映第二天几个宗教团体就声势浩大的发动数万人联名呼吁各州电影院抵制《断背山》上映。

很可惜,现在是2001年,很多同性恋组织都要比几年后激进许多!

布满荆棘的成长路 185 还是首映

虽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同性恋者争取到的权利越来越多,可在2001年的时候还有很多需要抗争的地方,比如内陆的几个州同性之间的恋情依然不合法,又或者同性之间无法结婚——荷兰早在98年的时候就通过了允许同性结婚的法律。

因此,12月15日,《断背山》首映后的第五天,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发起了同性恋大游行。男男女女们各个拿着彩虹旗从社区里走出来,汇聚到一起再按既定的路线热闹的在城市的街道上穿行着,并且与那些反对者们隔着街道相互喷口水。

还好,即使游行的人们都很振奋和激动,但无论旧金山还是洛杉矶,总体的秩序都还是很不错的。这固然是因为有大量警察在维持,但和西海岸本身就很开放的风气也不无关系。要是放在犹他州甚至盐湖城举行这样的游行,说不定就会爆发大规模冲突。

媒体迅速对这一“盛况”进行了报道,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可字里行间无不暗示这和上映的《断背山》有关系,某篇报道甚至用上“他们看起来在欢庆一场胜利”这样的词句。

“我喜欢《断背山》这部电影,这是几年来最好的一部同志电影!”参加游行的同志也毫不避违的表达着对《断背山》的喜爱——当然,以男同志居多。

不过,在喜爱的同时他们也表达了不满:“为什么恩尼斯和杰克不去西海岸?如果他们到旧金山或者洛杉矶来的话,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种说法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为电影加了个副标题:《断背山:他们为什么不去旧金山?》。当然,这样做更多的还是为了告诉别人他们有多爱这部电影。

“他们确实有狂欢的理由,正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断背山》算得上是今年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同性恋电影。

虽然安吉拉那巨大的名气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可她对电影的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