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4页)

等,这是第几个比自己先走的儿子了?他也数不清了,索性不再去想,他闭上眼睛。

坐在他身边的是皇太孙朱允炆,他握着爷爷的手,悄声问道:“三叔的葬礼如何举行啊?”

“厚葬,”朱元璋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便再也不说话,他懒得理这个没有主见的孙儿了。也十分后悔为什么当初听了那个倒霉的刘三吾的话,把他立为太孙?……

晋王的丧礼十分隆重,远在太原的妻儿,全部赶了回来,所有在京的王爷全部参加了葬礼,那天,还是飘着小雨,送葬的人群,没有一个不肃穆沉静……

这是暴风雨到来之前最后的安宁。

晋王死后,废皇太孙立燕王为储的呼声又有甚嚣尘上的架势,以前立燕王还要顾及秦王和晋王,而今他们都过世了,也就给朱棣扫清了障碍。

朱元璋显然也是想这样做的,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想重新立储,就要抓住皇太孙的把柄。但是很可惜,朱允炆没有任何过错,因为他什么都不做,所以根本无过!

四月和五月,两个月里,朱元璋给燕王写了两封信,第一次是教给他如何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二次则是赋予了他更高的权力,可以总率诸王,相机度势。并可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燕、宁、谷王之兵。

但是他没有来得及等到给燕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立储的那一天。

这一年的闰五月,朱元璋带着对人间无限的眷恋,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死前准备了两件礼物,一件送给朱允炆,他把礼物藏在了奉先殿,并秘密告诉了掌宫太监。另一件则是偷偷的送给了燕王朱棣,那就是把京官之中所有能征善战的王公大臣一扫而空,这样的话,朱棣夺起天下来,会更容易一些,黎民百姓会死的少一些。

人之将死,其行也善!

这一点郑寅没有想到,其实人家朱元璋比他更有政治头脑和斗争经验,他的那点工作,根本只是落井下石之举,有他无他,那些人都是要死的。

…………

“报,皇上,皇上他大行殡天了。”一名太监从高大的大明殿门外跑进来,几乎是滚趴着来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听罢,轻轻放下手中的《孙子兵法》,长叹一声道:“父皇,您这一去,将置儿于何地啊?”说完,脸上垂下两行浊泪。

大堂之上众人皆嚎啕大哭,好像死的不是朱棣的爹,而是他们的爹。紧接着哭声传遍了大明宫,传遍了整个燕京,也传遍了整个大明疆界内的任何一个角落。

一匹匹快马飞驰在全国各地,带着新任皇帝的圣旨,传递到诸王的封地。

燕王也收到了这样一张圣旨,他读完之后,把圣旨狠狠的掷在了地上:“真是岂有此理!”

原来圣旨上写明诸王毋须来京,只可遣使前来朝贺。这是什么混账逻辑,一定又是黄子澄这个狗官出的主意。朱棣把道衍等人招来,从速商议计策,结果张玉朱能等人同意赴京为皇帝送殡,道衍和尚没说什么,他只说:“赴京可以,但是不可携带世子。”朱棣明白他的意思,只要世子还在燕京,那么现在的皇帝就要投鼠忌器。

这时郑寅仍在大宁往北京赶的路上。他带着一千匹战马,日夜不停的往北京赶,因为他也知道朱元璋已经死掉了,天下将要大乱了。

朱棣带着张玉和朱能还有一百多士兵,一路风驰电掣往南京奔去。但是这个消息还是给朱允炆的间谍提前传了回去。

于是兵部尚书齐泰命令一只万人部队,在淮安一带,摆开阵势,务必要阻住朱棣进京的道路。

朱棣的人马一路狂奔,突然看到前面大道上有数不清的官兵整齐的堵在路上。看他们不会让开,朱棣只好勒住战马,手中马鞭指着对方的首领道:“你是哪个?为何堵住官道?”

那人十分清减,白净的面庞上,留着几缕胡子,很是英俊,只见他抱拳道:“殿下,我乃五军都督府都指挥平安,奉命在此等候殿下。”

“你不在应天,到这里等我作甚?”

“奉旨劝燕王回国。”平安不卑不亢得答道。

“那我要是不回去呢?你待怎样?”朱棣扯着自己的马盛气凌人得问道。

“王上若不听劝,只有踩着这一万人的尸山血海过去!”平安仍然是那么平静。

朱棣听罢顿时勃然大怒!

第二幕 建文削藩

第二幕 建文削藩

“平安小儿,给孤王让开。否则本王手中的剑,绝非吃素的。”朱棣喝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