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冈村宁茨痛苦地犹豫着。

雪峰山前线。

南麓战场。

汤恩伯的部队如同出山之虎,前出广西边境,扑向日军,会同第74军,立即将南路日军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5月4日。

汤军和第74军发动总反攻。

南路日军关根支队和木佐木支队全线崩溃,一片混乱,各自夺路而逃,各级指挥官无法统率指挥自己的部队。

日军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现状。

其第115大队在万福桥附近被包围全歼。关根支队司令部及其附近部队,被汤军包围,歼灭殆尽。其他各联队也在武冈、花园、隆回等地溃不成军,几被全歼。

汤恩伯将军指挥部队一路横扫北上,在隆回的桃花坪地区,同南下的胡琏第18军会师,完成了对敌的全面包围。

北路战场。

敌重广支队从韶山地区拼死突出重围,进至新化、洋溪地区,又陷入中国军队重围。激战数日,损失惨重,于5月8日,未待接到撤退命令,即突围逃跑。幸得前来增援的第47师团主力相救,残余兵员才得以逃脱。

中路战场。

第116师团各部陷进雪峰山中,被优势的中国军队分割围歼,战况空前激烈。

中、美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配合作战,达到较高的协调和一致。混合空军频繁出动,对重围中的日军实行地毯式轰炸,并大量投掷凝固汽油弹。在雪峰山中,到处是一片片火海,数万日军在火海中痛苦挣扎。

5月9日。

菱田师团长终于收到第6方面军转来冈村宁茨总司令官命令撤退的电报,菱田中将绝望地向师团各部发出命令:“杀开一条血路撤退!”

挺进部队之残部乘夜暗偷偷突出重围,向东逃窜到老隘塘附近,再次被中国军队包围。拼死突围不成功,且已弹尽粮绝,虽经苦战,仍全军覆灭。

师团主力被歼灭,残部在第34军主力和第47师团的拼死救援下,才侥幸逃脱。

雪峰山一战,日军陆军部承认,伤亡共计:二万六千五百一十六人。当然这是大大打了折扣的数字。

6

日军中国派遣军的西进计划,先是在西峡口碰壁而裹足不前,后又在雪峰山冒进遭受惨败,使日军统帅部感到冈村宁茨大将的西进计划,如果不是出于急于表现自己,就是一种毫不顾及实际的轻率行为。

日本陆军部鉴于美、英的大规模反攻和有可能在中国登陆、另一方面又凛于中国陆、空军的加强,已具备大规模反攻的能力,乃提出了收缩集中大陆兵力的方案:即撤回长江以南的湖南、广西、广东数省的日军。也就是撤掉用了一百五十个大队的地面部队和一个航空军的兵力,扫了半年才完成的大陆走廊南段。

此事经请示陆军大臣阿南大将和陆军次官柴山兼四郎中将,他们都表示同意,但又觉得自己一下子毁了那么一大段“走廊”不合算。于是又提出只撤出广西全境、广东一部分和福州的兵力,暂时保留湖南那一大片水网地带。

陆军部将这个方案上奏天皇陛下,请其“圣断”。

天皇也觉得兵力排列在那么长的“走廊”上,实在是势单力薄,随时有被敌人拦腰斩断,分块吃掉的危险,同意从广西撤退。

陆军部还考虑到,皇军为打通“走廊”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仅在衡阳城下就损了一万多人马。刚打通马上又撤毁,实在有点儿“儿戏”。为了尽可能弥补这昂贵的代价,提出在将撤毁的“走廊”地段,彻底破坏城镇和村庄(实行三光政策),同时,将撤退地段的铁轨全部撬走,运回国内制造枪、炮、子弹。

对此,天皇的指示有三条:第一,撤除“走廊”,要防止敌人的宣传和世界舆论,不要让敌人把我们说成是在败退;第二,皇军撤退时要隐蔽,仿止敌人追击;第三,橇走铁轨,破坏城镇、村庄,要注意是否会给民心以不良影响。

对于撤除“走廊”,向东方收缩兵力一事,冈村宁茨大将因在西峡口、雪峰山两处丢脸,再也说不起硬话,只得同意执行。

日军首先从广西南宁悄悄撤走。

中国军队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现改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率部驻于百色地区,密切注视着广西境内日军的动向。

他的部队改编为第4方面军后,在美军顾问博文上校等人的协助下,经几个月的休整,战斗力有所提高,将士无不跃跃欲试,准备反攻广西,收复失土。

5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