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砩细谋淞艘�毡灸舷鹿ビ⒌拇蛩悖�谀纱饩��ニ樟�牡诹�欤�推炔患按�匾�饨徊砍だ锉鎏芈甯�钡绲伦ざ�┐笫古犯�ぐ绿兀���∫磺信�κ谷毡敬臃��衔炙雇锌讼蛭鞑��墙�ァ�

7月10日。

德军在苏联的进攻势如破竹。德外长再次给驻日大使去电,以更加迫切的心情要求日本出兵,会攻苏俄,他说:“我要求你用一切办法继续要求日本尽早参加对俄国的战争。日本参战越早越好。德、日两国的目标当然仍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会师。”

当时的日本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未能使希特勒的战略企图如愿以偿。

一方面,日本陆军几乎大部深陷于中国战场,无力抽兵北进。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却热衷于南进太平洋。随着东条英机控制日本局势并于10月就任内阁首相以来,他认为日本陆军久留中国战场,不能再有大的作为,但陆军配合强大的海军,在太平洋上还可以大显身手。因此,日本政府狂妄的南进计划,已经付诸实施,并进一步加快了准备步骤。而对希特勒的要求,则虚与周旋,这就是日军不出兵西伯利亚的真正原因。

斯大林通过多方渠道基本摸透了日本的意图,得以放心大胆地从西伯利亚抽调了五十多万大军,转到西线,大大加强了西线苏军的反击力量。

1941年12月8日(当地时间12月7日)。

日本终于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棋盘上,投下了一颗最冒险的棋子——奇袭珍珠港,向美国人开战。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几乎被全歼。

当天,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对美、英两国宣战。

珍珠港事件的同日,罗斯福总统向美国人民宣布,此日为美国国耻日,发誓领导美国人民报仇雪恨。美国朝野内外,各阶层人士的意志一下被珍珠港的火海给熔炼成一块。罗斯福政府顺利通过了国会审核,并于第二天宣布对德、日、意法西斯处于战争状态。

日军奇袭珍珠港,对美、英宣战的消息传到中国,艰苦抗战的中国军队,从前线阵地到后方重庆的街头,将军和士兵都一片欢腾,庆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12月8日凌晨,蒋介石在重庆郊外黄山乡居接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告急电话,立即返城,上午八时召开高级幕僚会议,决定正式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宣战。同时,决定向美、英等国提议,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并提出三项原则:

1.成立太平洋同盟和联军总司令部,推举总司令,由美国领导该同盟。

2.要求美、英、苏与中国一同对日宣战。

3.太平洋战争胜利前,联盟各国不许单独对日媾和。

日本在珍珠港的大轰炸,在希特勒看来,他的这位亚洲伙伴简直是神经错乱,是发了疯。避免同美国开战,是他从战争初起直到现在,都竭力努力的事。但是,现在大错铸就,无可挽回。为了将日本更紧地捆在他的战车上,也为了鼓舞德军士气,他不得已而于12月11日硬撑面子,对美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进入了全球战略性的转折时期。

1941年12月下旬。

罗期福邀请英国首相邱吉尔访美,共商反法西斯战争大计。英、美三军参谋长取得了一致看法,认为德国是举足轻重的轴心国家,打倒德国是胜利的关键。因为只要德国一失败,意大利的失败和日本的崩溃必然跟着而来。这就是同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1942年元旦。

美、英、中、苏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发表反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宣言》,决心共同对轴心国作战,决不单独媾和。

《共同宣言》的通过发表,标志着反法西斯的世界力量正式结成牢固的作战实体。自此以后,各国反法西斯军队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统一部署,逐步取得并扩大战役、战略主动权,直至最后取得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

3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动用海陆空军,像切豆腐块似地,轻而易举地把美、英、荷苦心经营的南亚诸岛国,一块块地切了下来。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数万英军向日军第23军投降;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1月23日,日军南海支队在拉包尔登陆,并占领该市;

1月24日,日军攻占巴厚巴板;

1月30日,日军东方支队占领安汶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