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团(国内新编),军直部队和兵站部队(华北转调),第1、第2后备步兵团(日本国内新编)。

10月中旬,海军新设第4舰队,负责向上海转运兵员。

11月7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编成华中方面军、由松井大将充任方面军司令官,统辖侵华日军之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此时,华中日军兵力为两个军,陆军九个主力师团和其他直属特种部队,以及海军第三舰队、第四舰队和空军部分,共三十万兵力以上。而华北此时仅陆军两个军,7个师团的兵力。

为加强华中方面军统帅力量,日军参谋本部第三部长(土冢)田攻少将和武藤大佐转调华中方面军,分别担任参谋长及参谋副长。此二人曾积极主张向华中增兵,将主战场放在华中。

实际上日军统帅部完全为中国方面的计谋所制约在华中摆开了一副大决战的架势。只有到八年的苦战之后,他们才知道在战略布局上,把自己摆到了被动的一方。在这水乡泽国吃尽苦头而一败涂地。

11月20日。

日军在付出死伤六万余众的代价后占领了上海,接着又攻占了苏州等地,南京危在旦夕,国民政府被迫宣布迁都重庆。对此,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声明:

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终有一天,

会由敌人制造的废墟中出现崭新的国家,只要地球存在,

这个国家就将继续存在。敌如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

京。敌如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

略,我们就继续抵抗、

敌人不懂得中国领土是不可征服的。

中国是毁灭不了的。在敌人侵害下,中国只要有一

处自由场所,国民政府将依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存在!

南京的失陷当然是极痛苦悲壮的事,而且,也确实在相当一些国民政府和军队的高层人士中充满着失败情绪,但是,在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有识之士看来,敌人攻占南京绝不意味着中国的失败。相反,日军倾其主力于华中,在战略上已经失败,“中国的抗战虽然艰难困苦,但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3

1938年1月。

蒋介石从庐山飞抵武汉。

半年来的抗战,中国军队的弱点已经明显暴露。严重的问题下在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也不缺乏抗战热情和作战的勇敢,而是军纪涣散,令不行禁不止,各行其是。

上海会战,部队都打得壮烈勇敢。但是,当统帅部一下令撤退,数十万大军就像决了堤的洪水,竟相掉头就跑。国民政府军委会曾于1934年至1936年约两年半的时间,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在上海——南京之间构筑了两道坚固的国防工事线,作为拱卫南京的外围防御线。1936年秋,蒋介石本人还亲自指挥部队进行防卫南京的实战演习。但是,这些多年苦心经营的防御阵地,却丝毫没起作用。11月9日,当蒋介石下令从上海撤退时,各路部队争先恐后夺路而逃。混乱中退至第一道防线阵地,部队尚未找到阵地与工事的位置,日军就追了来。于是,大批部队像被赶鸭子似地又向后大溃退。那个兵败如山倒的混乱局面,真使蒋介石这个大元帅痛心疾首,丢尽了脸面。

紧接着,传来南京撤退时的更加令人痛心的大混乱、大溃退。守城总司令唐生智下令撤退,守城部队、政府官员、者百姓在一片混乱中争相夺路,城门为之堵塞,拥挤踩死、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更使蒋介石气恼的是,当日军全力攻击南京时,南京外围的其他部队不但没有主动联络,策应南京会战,反而远远地退离

战区,以保存实力。

蒋介石在心里忿忿然骂道:真他娘的不像话,还是各自为政,保存实力。

这时,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将军从北边赶回武汉。他这来,是专向他的这位当大元帅的拜把义弟诉苦发牢骚的。一进门就声若洪钟的吼开了。

“他万福麟等部队,是由你这大元帅明令划归我六战区指挥的,可是,我用电报电话,无论怎样找,也找不到他们的军司令部在什么地方,后来才知道,这些人是故意躲着我,耍的是避开命令的花招,拒不服从指挥!你看看这成何体统?还抗什么日,打什么仗啦?”

蒋介石叫冯大哥坐下慢慢谈。冯仍站着,气呼呼地大声嚷:“还有啦,前方的队伍退到了沧州,又控制了很好的坚固阵地,我叫副司令官鹿钟麟带着我的命令到前方找李文田、黄维纲、刘振三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