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顾水生不是个情感外露的人,只是默默寻思:哥哥有这般鸿鹄之志,又有手段,心量又大,真真是个豪杰。我若是能够附在尾翼,今生也该知足了。

徐元佐见顾水生面色深沉,显然是在心中思考什么,不由欣慰。他相信自己这一番话,已经起到了作用,顾水生绝不应该是个为了三五两银子蝇营狗苟之人。只有拓开了心胸和眼界,才谈得上“创业”,否则只是个找个渠道挣钱,那还不如卖盒饭做餐饮呢。

“哥哥,”顾水生抬起头,“哥哥这番话真是令小弟茅塞顿开,感觉一身热血滚烫。日后火里水里,哥哥只要一声吩咐,小弟绝不皱眉头。”

“我会找条康庄大道给弟弟们走的。”徐元佐笑道:“你我有一样的志向,可谓同志。平日在工作中也要看看,若有弟弟们做一样的念想,便可记在心里。我一向觉得,能力高低可以捶打提升,志同道合的伙伴却是不容易寻到。”

“小弟明白。”顾水生点了点头,见陆大有正有意无意地往这边靠,便道:“哥哥,关于这事,小弟有个想法。”

徐元佐挑了挑眉毛,示意他说。

顾水生等陆大有又近了些,方才道:“哥哥往日也是督促我们读书。不过终究是以识字、算学和作公文为主。”徐元佐点点头。基本的计算能力、实用文写作,这是任何职业的基础。

“但是教导他们做人道理的书,却读得不多。”顾水生道:“想来我们这些兄弟之中也没人有心科举,但处世立身的道理,还是该跟他们讲一讲。”

“这个啊。”

——这是要进行哲学教育,确立思想,统一三观么?

徐元佐轻轻摸了摸下巴,心中暗道:如今要想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思想,只有儒家。

虽然后世很多人批判儒家哲学,但主要原因都集中在乾隆时期中国失去领先地位,从而导致了后来的黑暗血时代。

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儒家哲学对生产力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起码中国版图能够扩这么大,宋朝还是外国的大理,现在已经由心底里觉得自己是大明人……这多少有儒学教化的功劳。

再看看蒙元和满清这两个外族入主中原的例子。蒙元鄙视儒学,坚持自己的一套,结果国运不足百年。满清以儒学为武器,非但成功毁掉了汉人千年文化积累,还让汉人世世代代留下了猪尾巴,哪怕国亡之后都没能从心理上剪掉。

所以说儒学实在是一把利刃,关键是看握它的统治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这么好的武器不用,的确有些浪费。

“就是难度略高,怕弟弟们读着乏味。”徐元佐自己也在努力读书,深知这些内容固然洗脑不错,但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资质被洗的。

“不用读那么深。”顾水生道:“哥哥只需要将故事提取出来,加以褒贬便是了。”

“唔?”

“譬如某人因为拾金不昧,得到了善报?”陆大有走到了跟前,没有错过顾水生的话头。

顾水生之前就在等他,点头道:“正是,就跟寺庙里的和尚讲故事一样。他们就是讲一个老长的故事,最后落一句‘正是因果相报,丝毫不爽,信佛得生极乐’。我这两日跟着母亲去上寺里,就听这个了。”说到这个,顾水生显然有些无奈。

“唔,我想到一本书……”徐元佐把口一掩,心道:是了,《幼学琼林》还没写出来呢。

顾水生和陆大有知道徐元佐读书驳杂,就连老爷们都高看他一眼,只静静听他讲出书名,回头一睹为快。

九十八章 义兄

《幼学琼林》是本好书,据说毛太祖到了晚年还能够背诵如流。

这书自从刊行之后,很快就被视作重要的启蒙读物,民间所谓:读《增广》会说话,读《琼林》会读书。

当然,现在《增广贤文》也还没有写出来。

相比民间智慧集合起来的《增广贤文》,徐元佐更看重《幼学琼林》。这书全是骈体写就,对培养语感很有好处。即便是不写文的人,若是在说话中注意一下语感,也会让人高看一眼,起码不会觉得此人粗鄙。

其次,这书不光是传授道理。因为前身是《成语考》,可见内容多是典故,是以传授实例的形式,最快速度丰富一个人的学识储备。

此外还可以了解历代贤人名士、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