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苏雪林毕竟是一个人物,是一个耐人咀嚼的人物。

征引及参考书目:

苏雪林:《苏雪林作品集·日记卷》(1—15卷),台湾成功大学,1999年版。

苏雪林:《浮生九四》,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

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苏雪林致笔者信札若干。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1)

1921年,一位在清华求学的肢残学子问代理校长严鹤龄:“我一条腿能否出洋?”严不假思索:“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那青年沮丧不已。有位教美术的美籍女教员司达女士()为那青年打抱不平:“他不能出洋,谁该出洋!”

他叫潘光旦。13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务长的潘光旦;我国著名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潘光旦。

潘光旦(1899—1967),别号仲昂,江苏宝山人,生于世代乡绅之家。14岁入清华学堂,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发音准确、纯正,不逊英人。毕业前夕,他用西方性科学理论写的《冯小青考》,受到梁启超的赏识:“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所幸那次与校方对话不久,校长易为曹云祥,潘光旦终于顺利出洋。其实,潘光旦的那条腿也是丢在清华。清华当时注重体育锻炼,潘光旦在跳高时右腿伤残,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了“独腿客”,在家休学两年。潘光旦是个志存高远者,尽管腿残,又患目疾,1200度的近视,看书似“闻书”、“舔书”,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鸿鹄之志。他做诗述怀:

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

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

1922年始,潘光旦先后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因他成绩优异,仅用4年时间便获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归来,在上海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书,与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出版《冯小青》、《优生概论》。1934年回母校清华执教,任清华、西南联大教务长、图书馆长十多年。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至谢世。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物学思想,试图“开创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气象宏大的学问。”他提出了“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忧国忧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毕生致力于爱国*事业,倡导*自由思想。他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为强种兴国,他重新认识遗传学,倡导优生学。他爱国不落人后,“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清华学生运动”,“曾担任学生代表团的中文书记,负责各种文件与宣传品的起草。”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由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学校当局给予“留级一年”(一说不考者按自动退学论处)的处罚,经过斗争,原决定撤销了,但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2)

1932年,即“九·一八”事变次年,潘光旦发表《中国民族生命线之东省》,说明东三省本是中国的土地外,还证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滋生地,呼吁“决不可沦入日人之手”。

1941年,潘光旦加入民盟,在昆明参与筹建第一个省支部,积极参加抗日反蒋爱国*运动。历任民盟一、二、三届委员,第一、二届中委等职。1946年1月,他与闻一多、费孝通、吴晗联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