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那公孙公子听了,颇以为然地点点头:“吴兄说得对,我们来到此处,为的不是什么富贵,而是劝人归正,尊我文门。”

二人互相推就一番,抬脚迈进了碧海天阁的大门。

门口的迎宾侍从迎上来,面无表情地道:“二位跟我来。”

两个公子被他这生硬的语气扰了客套恭维的兴致,神情均有些不豫。

只不过,实在不能怪侍从没有好脸色。

自从他家少爷下了战帖,与全天下文人武士打赌,无论形式,凡胜过他者皆可得白家赠银。一时间,无数才子武生找上了门,险些踏破白家门槛。

武生那边倒还好,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家来的壮士在白家精英护卫手上输了,也就二话不说,爽快地认了。一来二去,反叫白家结识了不少武林英豪。

而观文人这边,却着实让人伤透了脑筋。且不说那些本为求财而来的虚名儒生,他们没啥才学,不过赖皮些,想混点财物,也好打发。反倒是这些确确实实略有才学在身的真文人,种种作为,才无比的叫人心中膈应。

战帖放出后,文学名家大儒言道文学不为财使,不肯应战。众多书生便纷纷响应,大骂白家少爷商户低见,不懂书中万千颜如玉,岂是铜臭能比得。然而过了不到十日,便陆续有文人远道而来,揣着作品,踏进碧海天阁。一说,要用真才实学震震白家黄口小儿,二说,为劝白家人尊重文道,特此献上警世之作。

实际上他们就是为了能拿到白家的赏金。毕竟有比试过的武生传言,虽未能赢,却也依照武功高低得了白家的馈赠。

这么一来,登门的文人就更多了。只不过,他们定是要在碧海天阁的门口,高谈阔论,装模作样地讽刺少爷,然后正气凌然地宣言自己不求财,再一脸惋叹地走进来。这样的嘴脸,迎宾侍从看了好些天了,再好的涵养,面对这等道貌岸然者,也都没了。

二人一道上了楼梯,走过一段回廊,停在一间厢房门口。门口立着一个褚衣侍从,正从迎宾侍从手中接过二人的作品。

那侍从天庭饱满,眉目俊秀,是个不可多得的俊朗少年。他抬头看了二人一眼,与迎宾侍从低语几句后,转身进了厢房。

迎宾侍从走回到他们面前,躬身请二人进后方不远处的一间客房静候。

直到侍从带上门出去,客房中便只剩下了他们两人。一直绷着的情绪,终于稍稍缓解。吴公子整个人一松,才发现自己方才已经紧张到连背都挺得笔直。

公孙公子环顾了一圈四周,凑到吴公子耳边道:“你看到厢房门口那个侍从没?那长相气度,站出去被人认作少爷公子也不一定。”

吴公子叹道:“侍从都是这般人物,不知道那传说中的白少爷,又是怎样的风姿。”

公孙公子瘪瘪嘴,正欲嘲讽几句。但转念想到眼下身在对方的地盘,而非人来人往的门口,话一出口就得罪了主人。想来想去忍住了,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吴兄,你刚才说芍玉三子的画被丢出去了是吧?”

吴公子蹙眉,点了点头。公孙公子望着他,神秘一笑:“我听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画得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犯了白少爷的忌讳。”

“什么忌讳?”

“你不知道?”公孙公子悄声道,“那位白少爷,名为子毓。‘毓’、‘玉’同音……”

“咚咚咚”,突然响起的节奏有序的敲门声,打断了二人的谈话。门外传来人声:“少爷已阅览完二位的作品,派在下来请二位公子。”

公孙公子连忙轻咳一声,暗道自己鲁莽,万一刚才的话被门外侍从听去,报给他们少爷,那可不好。

吴公子走在前,打开了门。见到门口站着的,正是那位俊秀的褚衣侍从。这般近距离地一看,确实觉得这个少年英俊非凡。二人心中均是一个想法,白家卧虎藏龙,他们到底还是小看了。

三人一道往那间厢房行去,走在半途,便听见一个慵懒却又十分清朗的声音说道:“‘落雨渗柴湿为悟,繁花连粕竟长生。’啧啧,董兄你瞧,这对联乍一看狗屁不通,实际上却是意义非凡啊。人说这一旦下雨,干柴变湿,便是怎么捂(悟),也不能用。讥笑我一个领先祖堆积的柴火的人,只会点火烧柴,悟不出学问。第二句呢,又在感叹繁华(繁华)的白家,有我这种糟粕,还能得以长存,那真是笑话。”

吴公子的脚步顿时一顿,他万万想不到。他还没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白少爷,就已经被人连讥带讽地将他的作品品论了一遍,而且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