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部分 (第1/4页)

不过武仲廉武大老板今年再想垄断嫩玉米的销售却不行了,连蔓儿家又和另外几家大酒楼签订了合约,供应嫩玉米。这几家大酒楼有锦阳县的,也有辽东府其它县城的,另外还有府城两家最大、最有名气的酒楼。

因此。连蔓儿还跟这些家酒楼分享了一些嫩玉米的菜谱,比如说松仁玉米、玉米蔬菜浓汤、玉米排骨汤,玉米饭、玉米羹等。她相信,有她这样一启发,那些酒楼肯定能做出更多花样的嫩玉米菜肴来。实际的情况,也正如她所预想的。各大酒楼纷纷推出特色的嫩玉米菜肴,使得她家的嫩玉米又供不应求了。甚至有外府的人来买嫩玉米,因为路途较远。还不惜用上了快马和冰块等手段。

连续卖了几天,连蔓儿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今年她家菜园子的这一茬嫩玉米全部卖掉之后。所得的银子最起码能有八百五十两。

连蔓儿家这嫩玉米,不仅让自家赚的盆满钵满,还造福了三十里营子以及周围村镇那些做拉脚儿生意的人。其中得益最多的是王石榴家,还有镇上的陆家,当然这是因为连蔓儿家特意关照这两家的缘故。

王石榴是自家的一辆骡车,自己赶,陆家则是家里两辆骡车,有时候甚至派来三辆,由长工来赶车。

菜园子里的嫩玉米,都是用来销售的。不过。连蔓儿并不会因此而亏待了自己和家人。

连蔓儿在自家后面的两个跨院里边边角角的地方,也种了些嫩玉米。' e 点'而这些,已经足够她们自己吃了。小七终于可以放开肚皮吃嫩玉米了,有的时候晚饭根本就不吃别的,将嫩玉米就当饭来吃,而且还不用吃菜。

五郎的夜宵里也频繁地出现松仁玉米、玉米浓汤等。玉米里有很多益肝的营养。多吃一些,可以防止五郎因为熬夜念书而视力下降。鲁先生最爱吃的就是用嫩玉米粒、嫩豌豆粒、香菇等熬煮的玉米浓汤。

连蔓儿也和小七一样爱吃嫩玉米,有了这个,她都不怕苦夏了。

好吧,即便没有嫩玉米,连蔓儿怕也不会苦夏。这个年代的气候,非常好,或者说是非常宜居。没有空气污染,大地依旧按着它本来的,能够让人类繁衍起来的规律呼吸着。即便是盛夏酷暑,其实也并不那么难熬。即便有的时候,人们觉得太过闷热了,那么夏日午后经常会有那么一场雨,让人们暑意全消。

六月中旬,一场暴雨连下了两天,连蔓儿家门前的小河发水了。

发水,并不是那种会造成灾难的大洪水,庄户人家的孩子甚至将发水当做一件好玩的事,只要雨下的没那么大了,小孩子们就往往跑出门来,跑到小河边,欢呼着观看发水的情形。甚至有的大人,也爱凑这个热闹。

当然,也有的庄稼把式是本着很正经、严肃的心意来看发水的。

据说,三十里营子这里是一块宝地,在人们的记忆中,除了那一次大旱造成的饥荒之外,就没有过别的灾难。而那次的旱灾,是席卷全国的,比较而言,三十里营子这里还算是灾情比较轻微的。真的因为那次旱灾死去的人并不多。

而那些死去的人,几乎没有是直接饿死的,而多是因为饥饿,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或者是因为饥饿,抵抗力下降,引发了别的疾病而死的。

南山上背阴的山坡埋着的连守信的那个小兄弟,就是因为太饿了,不知吃了什么,而中毒死去的。这还是今年,小七从连守信那里打听来的。

三十里营子这里,从来没有过洪灾。

即便如此,那些老庄稼把式还是担心。他们会因为雨水太多,而影响庄稼的收成,或者因为发水发的太大,而让临近河道的农田被冲毁、庄稼被水淹。

而小孩子们可没想那么长远,他们就是爱看发水那浪涛滚滚的情形,并且幻想着等雨停了,河水稳定下来,就可以到深水的地方游水玩了。

而连蔓儿家,即便是雨下的极大的时候,连守信就连着往河边跑了好几次,甚至半夜起来,还要到河边去看看。他是担心自家的鱼塘和荷塘,怕河水发的太大,冲入鱼塘和荷塘中。荷塘还稍微好一点,就怕河水将鱼塘里已经长大的鱼给冲走了。

好在,鱼塘、荷塘与河道之间有一段距离,而且他们修筑的河堤足够坚固、足够高,河水虽然涨起来老高,却还没有超过河堤。

半天,等着雨稍微小了一点的时候,连蔓儿也跑出来,跟她一起出来的还有五郎和小七。因为暴雨不停,这两天私塾那边停课了,五郎和小七就在家里念书。

三个孩子,一人披了一件蓑衣。不是她们不想打伞,而是怕一会雨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