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5部分 (第1/4页)

刘延祚为帅,登城抗御防守。吕兖是安次人。

'20'忠武节度使兼侍中刘知俊,功名浸盛,以帝猜忍日甚,内不自安;及王重师诛,知俊益惧。帝将伐河东,急徵知俊入朝,欲以为河东西面行营都统;且以知俊有丹、延之功,厚赐之。知俊弟右保胜指挥使知浣从帝在洛阳,密使人语知俊云:“入必死。”又白帝,请帅弟侄往迎知俊,帝许之。六月,乙未朔,知俊奏“为军民所留”,遂以同州附于岐。执监军及将佐之不从者,皆械送于岐。遣兵袭华州,逐刺史蔡敬思,以兵守潼关。潜遣人以重利啖长安诸将,执刘捍,送于岐,杀之。知俊遣使请兵于岐,亦遣使请晋人出兵攻晋、绛,遗晋王书曰:“不过旬日,可取两京,复唐杜稷。”

'20'忠武节度使兼侍中刘知俊,功绩名声逐渐盛大,由于后梁太祖猜疑残忍日益厉害,内心里感到自己不安全;等到王重师被杀,刘知俊更加恐惧。太祖将要讨伐河东,紧急征召刘知俊到朝廷来,想要任命他担任河东西面行营都统。并且因为刘知俊有攻取丹州、延州的功劳,要重赏他。刘知俊的弟弟右保胜指挥使刘知浣跟随太祖在洛阳,秘密派人告诉刘知俊说:“到朝廷来一定死。”又禀告太祖,请求率领弟侄前去迎接刘知俊,太祖允许了他。六月,乙未朔(初一),刘知俊奏称“为军民所留”,于是带领同州军民归附岐王李茂贞。拘捕监军及不听从的将佐,全都戴上刑具押送凤翔。刘知俊派兵袭击华州,驱逐刺史蔡敬思,守卫潼关。暗中派人用重利引诱长安诸将,逮捕刘捍,送往凤翔,把他杀了。刘知俊派遣使者向岐王李茂贞请兵,也派使者前往晋阳请求出兵攻打晋州、绛州,送给晋王李存勖的信中说:“不过十天,可以攻取两京,恢复唐室社稷。”

'21'丁未,朔方节度使韩逊奏克盐州,斩岐所署刺史李继直。

'21'丁未(十三日),朔方节度使韩逊奏报攻克盐州,斩岐王李茂贞任命的盐州刺史李继直。

'22'帝遣近臣谕刘知俊曰:“朕待卿甚厚,何忽相负?”对曰:“臣不背德,但畏族灭如王重师耳。”帝复使谓之曰:“刘捍言重师阴结、岐,朕今悔之无及,捍死不足塞责。”知俊不报。庚戌诏削知俊官爵,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等讨之。

'22'后梁太祖派遣新近官员告谕刘知俊说:“朕待你甚厚,为什么忽然背弃?”刘知俊回答说:“我不会忘记恩德,只是畏惧像王重师那样被诛灭全族罢了。”太祖又派使者对他说:“刘捍说王重师暗中交结州、岐州,朕现在后悔不及,刘捍死了不足偿还罪责。”刘知俊没有答复。庚戌(十六日),太祖降诏革除刘知俊官职爵位,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率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等讨伐刘知俊。

辛亥,帝发洛阳。

辛亥(十七日),后梁太祖自洛阳出发。

刘至潼关东,获刘知俊伏路兵蔺如海等三十人,释之使为前导。刘知浣迷失道,盘桓数日,乃至关下,关吏纳之。如海等继至,关吏不知其已被擒,亦纳之。兵乘门开直进,遂克潼关,追及知浣,擒之。癸丑,帝至陕。

刘到达潼关东,俘获刘知俊埋伏在路上侦察敌人的兵士蔺如海等三十人,把他们释放,让他们在前面当向导。刘知俊的弟弟刘知浣途中迷了路,徘徊数日,才到潼关下,关吏把他们放进关去。蔺如海等接着到了,关吏不知道他们已经被擒,也把他们放进关去。刘的军队趁着关门打开,径直前进,于是夺取了潼关,追上刘知浣,把他擒住。癸丑(十九日),后梁太祖到达陕州。

'23'丹州马军都头王行思等作乱,刺史宋知诲逃归。

'23'丹州马军都头王行思等发动叛乱,丹州刺史宋知诲逃回。

'24'帝遣刘知俊侄嗣业持诏诣同州招谕知俊;知俊欲轻骑诣行在谢罪,弟知偃止之。杨师厚等至华州,知俊将聂赏开门降。知俊闻潼关不守,官军继至,苍黄失图,乙卯,举族奔岐。杨师厚至长安,岐兵已据城,师厚以奇兵并南山急趋,自西门入,遂克之。庚申,以刘权佑国留后。岐王厚礼刘知俊,以为中书令。地狭,无藩镇处之,但厚给俸禄而已。

'24'后梁太祖派遣刘知俊的侄子刘嗣业持诏前往同州招抚谕示刘知俊;刘知俊想要轻骑前往太祖的住地自认罪过,他的弟弟刘知偃阻止他。杨师厚等到达华州,刘知俊的部将聂赏打开城门投降。刘知俊听说潼关没有守住,官兵接连到来,匆忙慌张失去了主意,乙卯(二十一日)夜里,带领全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