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部分 (第1/4页)

:“老弟这个计策,是个好办法。然而步兵很多,我是总督,必须在队伍后面,率领他们一起行动。老弟的马军应当行动迅速,走在步兵前面不能迟缓。”萧摩诃因此率领马军在晚上出发。甲子(二十七日),吴明彻决断土堤,乘水势撤退军队,希望从这里进入淮河。到清口时,水越来越浅,水军船只被沉在清水河中的车轮所阻挡,无法通过。王轨带领军队将他们包围起来并加以收缩,陈朝军队溃败。吴明彻被北周捉住,三万将士以及军队的器械物资都被北周吞并。萧摩诃率领八十名精骑兵在前面突围,其余的骑兵在后面跟随,早晨时,到达淮河南岸,和将军任忠、周罗的军队得以保全回去。

初,帝谋取彭、汴,以问五兵尚书毛喜,对曰:“淮左新平,边民未辑。周氏始吞齐国,难与争锋。且弃舟之工,践车骑之地,去长就短,非吴人所便。臣愚以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结好,斯久长之术也。”及明彻败,帝谓喜曰:“卿言验于今矣。”即日,召蔡景历,复以为征南谘议参军。

当初,陈宣帝打算夺取彭州、汴州,询问五兵尚书毛喜的意见,毛喜回答说:“淮左平定不久,边地的百姓还不稳定。周国刚吞并齐国,很难和对方争高低。况且放弃乘船作战的擅长,来到平原地区骑马乘车打仗,避长就短,这不是南方人所熟习的。以臣的愚见不如安抚百姓守护国境,停止用兵和周国结成友好关系,这才是长久之计。”吴明彻被打败以后,宣帝对毛喜说:“您以前的话现在证实了。”同一天,召见蔡景历,复官任职为征南咨议参军。

周主封吴明彻为怀德公,位大将军。明彻忧愤而卒。

北周国主封吴明彻为怀德公,位于大将军之列。吴明彻忧愁愤怒而去世。

'5'乙丑,周以越王盛为大冢宰。

'5'乙丑(二十八日),北周任命越王宇文盛为大冢宰。

'6'三月,戊辰,周于蒲州置宫。废同州及长春二宫。

'6'三月,戊辰(初一),北周在蒲州营建宫室,废除同州和长春二宫。

'7'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发,仍裁为四脚。

'7'甲戌(初七),北周国主初次戴平日用的帽子,用整幅的黑纱从前向后包扎头发,并裁成四个帽翅。

'8'丙子,命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淳于量为大都督,总水陆诸军事,镇西将军孙都督荆、郢诸军,平北将军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荆山缘淮诸军,宁远将军任忠都督寿阳、新蔡、霍州诸军,以备周。

'8'丙子(初九),陈朝任命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淳于量为大都督,总管水路和陆路的军事,镇西将军孙都督荆州、郢州的军队,平北将军樊毅都督清口上到荆山沿淮河一带的军队,宁远将军任忠都督寿阳、新蔡、霍州的军队,以防备北周的军事行动。

'9'乙酉,大赦。

'9'乙酉(十八日),陈朝大赦全国。

'10'壬辰,周改元宣政。

'10'壬辰(二十五日),北周改年号为宣政。

'11'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杀掠吏民。

'11'夏季,四月,庚申(二十三日),突厥入侵北周的幽州,杀害抢劫当地的官吏百姓。

'12'戊午,樊毅遣军渡淮北,对清口筑城。壬戌,清口城不守。

'12'戊午(二十一日),陈朝的樊毅派军队渡过淮河到了北面,对着清口筑城。壬戌(二十五日),清口城失守。

'13'五月,己丑,周高祖帅诸军伐突厥,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神举等将兵五道俱入。

'13'五月,己丑(二十三日),北周武帝率领军队征讨突厥,派柱国原公宇文姬愿、东平公宇文神举等领兵分五路并进。

癸巳,帝不豫,留止云阳宫;丙申,诏停诸军。驿召宗师宇文孝伯赴行在所,帝执其手曰:“吾自量必无济理,以后事付君。”是夜,授孝伯司卫上大夫,总宿卫兵。又令驰驿入京镇守,以备非常。六月,丁酉朔,帝疾甚,还长安;是夕殂,年三十六。

癸巳(二十七日),北周武帝生病,留在云阳宫;丙申(三十日),下诏所有军队停止行动。派驿使到长安召宗师宇文孝伯赶到武帝所在的地方,武帝崐握住他的手说:“我自己估计不能痊愈了,以后的事都托付给您。”这天晚上,授给宇文孝伯司卫上大夫的职位,总管宿卫兵。又命令他骑上驿马到京城镇守,防备非常事件。六月,丁酉朔(初一),武帝病情严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