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部分 (第1/4页)

'18'帝使沈庆之徙彭城流民数千家于瓜步,征北参军程天祚徙江西流民数千家于姑孰。

'18'文帝派沈庆之将几千家彭城难民迁移到瓜步,派征北参军程天祚将几千户江西难民迁移到姑孰。

'19'帝以吏部郎王僧绰为侍中。僧绰,昙首之子也,幼有大成之度,众皆以国器许之。好学,有思想,练悉朝典。尚帝女东阳献公主。在吏部,谙悉人物,举拔咸得其分。及为侍中,年二十九,沈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帝颇以后事为念,以其年少,欲大相付托,朝政大小,皆与参焉。帝之始亲政事也,委任王华、王昙首、殷景仁、谢弘微、刘湛,次则范晔、沈演之、庾炳之,最后江湛、徐湛之、何之及僧绰,凡十二人。

'19'刘宋文帝任命吏部郎王僧绰为侍中。王僧绰是王昙首的儿子,他从小就有成就大事的胸怀,因此,大家也都认定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王僧绰刻苦好学,思维细致慎密,非常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他娶了文帝的女儿东阳献公主为妻。在吏部任职时,他了解并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推荐选拔人物也都非常恰当。他当上侍中时才二十九岁,他沉着稳重,处事有分寸、有度量,而且不因为自己才能高人一等而对他人傲慢无礼。文帝一直挂记自己身后之事交托给谁。因王僧绰年纪轻,所以文帝想把国家重任全部托付给他,朝廷内无论讨论大大小小事情,都命令他去参与。文帝刚开始亲自处理政事时,最宠信王华、王昙首、殷景仁、谢弘微、刘湛,后来就是范晔、沈演之、庾炳之,最后则是江湛、徐湛之、何之及王僧绰,总计十二人。

'20'唐和入朝于魏,魏主厚礼之。

'20'北魏镇守西域焉耆的唐和,前往平城朝见北魏国主,北魏国主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

二十九年(壬辰、452)

二十九年(壬辰,公元452年)

'1'春,正月,魏所得宋民五千余家在中山者谋叛,州军讨诛之。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坐与叛者通谋,赐死。

'1'春季,正月,北魏所俘获的刘宋百姓五千余户在中山居住的人图谋造反,该州军队前去讨伐,把他们全部诛杀。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与反叛者相互勾结,北魏国主赐他自杀。

'2'魏世祖追悼景穆太子不已;中常侍宗爱惧诛,二月甲寅,弑帝,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秘不发丧。疋以皇孙浚冲幼,欲立长君,徵秦王翰,置之秘室;提以浚嫡皇孙,不可废。议久不决。宗爱知之,自以得罪于景穆太子,而素恶秦王翰,善南安王余,乃密迎余自中宫便门入禁中,矫称赫连皇后令召延等。延等以爱素贱,不以为疑,皆随入。爱先使宦者三十人持兵伏于禁中,延等入,以次收缚,斩之;杀秦王翰于永巷而立余。大赦,改元承平,尊皇后为皇太后,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

'2'北魏国主一直在追念、哀痛太子拓跋晃。中常侍宗爱害怕自己被杀,二月,甲寅(初五),刺杀了北魏国主。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没有宣布死讯。和疋认为皇孙拓跋浚年纪尚小,所以,打算立年龄稍大的君王。于是,征召秦王拓跋翰入宫,把他安置在一个秘密房间里。但薛提却认为拓跋浚是嫡亲皇孙,不应该废黜。反复讨论很久也没有决定下来。宗爱得到消息,自认为他已得罪于景穆太子,而平时一向就讨厌秦王拓跋翰,只跟南安王拓跋余关系密切,于是,他就把拓跋余秘密迎来,从中宫小门进入后宫,然后,他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见兰延等人。兰延等人认为宗爱的地位一向很低,所以根本没有怀疑,全都随宗爱进宫了。在这之前,宗爱就已经派三十个宦官手持武器在宫中埋伏起来,兰延等人入宫,就被这些伏兵一个个抓起来杀了。在永巷把秦王拓跋翰杀掉,而拥护南安王拓跋余登基。拓跋余登基后,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承平,将皇后赫连尊立为皇太后,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及领中秘书,封为冯翊王。

'3'庚午,立皇子休仁为建安王。

'3'庚午(二十一日),刘宋文帝立皇子刘休仁为建安王。

'4'三月,辛卯,魏葬太武皇帝于金陵,庙号世祖。

'4'三月,辛卯(十三日),北魏在金陵埋葬了北魏国主太武帝拓跋焘,庙号为世祖。

'5'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鲁爽等复劝之。上访于群臣,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偃,尚之之子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