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部分 (第1/4页)

最后咬嚼衣袖,活活饿死。

'20'周文育、周迪、黄法氍共讨余公,豫章太守熊昙朗引兵会之,众且万人。文育军于金口,公诈降,谋执文育,文育觉之,囚送建康。文育进屯三陂。王琳遣其将曹庆帅二千人救余孝劢,庆分遣主帅常众爱与文育相拒,自帅其众攻周迪及安南将军吴明彻,迪等败,文育退据金口。熊昙朗因其失利,谋杀文育以应众爱,监军孙白象闻其谋,劝文育先之,文育不从。时周迪弃船走,不知所在,乙酉,文育得迪书,自赍以示昙朗,昙朗杀之于坐而并其众,崐因据新淦城。昙朗将兵万人袭周敷,敷击破之,昙朗单骑奔巴山。

'20'周文育、周迪、黄法氍一起讨伐余公。豫章大守熊昙朗带兵去与他们会合,这样共有一万军队。周文育驻扎在金口,余公假装投降,密谋着要在周文育受降时抓住他。周文育察觉到这一密谋,反而把余公抓住送到建康去。周文育接着进驻三陂。王琳派他的部将曹庆率领二千人去救援余孝劢。曹庆分派主帅常众爱去与周文育相对抗,自己率领队伍攻打周迪和安南将军吴明彻,周迪等败退下来,周文育也退守金口。熊昙朗因周迪、周文育兵败,就谋划杀害周文育以接应常众爱。监军孙白象知道了这一密谋,就劝周文育要先动手,但周文育不听。这时周迪扔下船逃跑了,不知去向,乙酉(二十九日),周文育才得到周迪的信,他亲自带着周迪的信去给熊昙朗看,熊昙朗就在座位上把周文育杀了,吞并了周文育的部众,乘势占据了新淦城。熊昙朗又带兵一万人去袭击周敷,周敷把他打败了,熊昙朗单人匹马逃奔巴山。

'21'鲁悉达部将梅天养等引齐军入城。悉达帅麾下数千人济江自归,拜平南将军、北江州刺史。

'21'鲁悉达的部将梅天养等人引领北齐军队入城。鲁悉达自己率领部下几千人渡过长江回去,陈朝拜他为平面将军、北江州刺史。

'22'六月,戊子,周以霖雨,诏群臣上封事极谏。左光禄大夫猗氏乐逊上言四事:其一,以为“比来守令代期既促,责其成效,专务威猛;今关东之民沦陷涂炭,若不布政优优,闻诸境外,何以使彼劳民,归就乐土!”其二,以为“顷者魏都洛阳,一时殷盛,贵势之家,竞为侈靡,终使祸乱交兴,天下丧败;比来朝贵器服稍华,百工造作务尽奇巧,臣诚恐物逐好移,有损政俗。”其三,以为“选曹补拟,宜与众共之;今州郡选置,犹集乡闾,况天下铨衡,不取物望,既非机事,何足可密!其选置之日,宜令众心明白,然后呈奏。”其四,以为“高洋据有山东,未易猝制,譬犹棋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不当,或成彼利,诚应舍小营大,先保封域,不宜贪利边陲,轻为举动。”

'22'六月,戊子(初三),北周因为久雨不停,下诏让群臣献上密封的条陈尽力进谏。左光禄大夫猗氏县人乐逊上书说了四件事:其一,认为:“近来太守县令接替的期限太短促,上司又严格责求他们施政的成效,为了表现政绩,他们就专门在威猛上着力。现在关东之民沦陷于水火之中,生灵涂炭,如果不实施比较宽和的政策,让仁政的名声传遍境外,那怎么能使那些劳苦的百姓来投奔我们来呢?”其二,认为:“不久前魏国国都洛阳,一时间富足强盛,贵族权势之家,比赛着奢华浪费,终于使灾祸动乱交替出现,天下丧失破败。同样,近来我国朝廷上的权贵们所用器具、所着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了,各种工匠们在制造工艺上都争着穷尽奇巧之思,我实在担心这种追美器美佳物的风气成为一时之好,这会损害政教风俗的。”其三,认为:“ 选官员去补缺或准备升迁,这种人事方面的决定应该和大家共同商讨。现在州郡一级选配官员,还要召集乡闾人士征求意见,何况中央政府对官员的考察衡量,是关系天下利弊的大事,竟然不听取社会上的舆论,不按官员在民间的声望来决定,这既然不是什么机密事,有什么可以保密的!官员选拔任用时,应该让大家心里明白,然后再向皇帝启奏。”其四,认为:“高洋占据山东一带,不容易马上制伏他,双方的形势,就象下围棋的打劫一样相持不下,互相争着落子的先后,如果一步不妥当,也许造成了对方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策略应该是舍弃小利,求取大利,先保住自己的封域,不宜为贪图边陲之地而轻举妄动。”

'23'周处士韦,孝宽之兄也,志尚夷简,魏、周之际,十征不屈。周太祖甚重之,不夺其志,世宗礼敬尤厚,号曰“逍遥公”。晋公护延之至第,访以政事;护盛修第舍,仰视堂,叹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护不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