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部分 (第1/4页)

'13'当时唐高宗有命令,征辽部队中逃亡的军士,在规定期限内不自首或自首后又逃亡的,本人要处死,妻子儿女要没收入官府为奴婢。太子上表,以为:“这样追查起来,人数太多:有人因生病赶不上队伍,畏惧而逃亡;有人因外出打柴草被敌人俘虏;有人在渡海时落水失踪;有人深入敌方阵地被杀或受伤。因军法严厉,同队的人怕一起获罪,即报告他们逃亡,战争中没有时间去核实,直接根据队长的通报,转告军士所属的地方官府,他们的妻子儿女即被没收入官府,情状实在值得哀怜。《书经》说:‘与其杀无罪的人,宁可对不守正法的人失于治罪。’恳切希望对逃亡之家,免除籍没发配的处罚。”唐高宗听从他的意见。

'14'甲戌,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14'甲戌(二十四日),唐朝任命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15'是岁,京师及山东、江、淮旱,饥。

'15'本年,京师长安及崤山以东、江、淮流域发生旱灾,出现饥荒。

二年(己巳、669)

二年(己巳,公元669年)

'1'春,二月,辛酉,以张文为东台侍郎,以右肃机、检校太子中护谯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并同东西台三品。先是同三品不入衔,至是始入衔。

'1'春季,二月,辛酉(十二日),唐朝任命张文为东台侍郎,任命右肃机、检校太子中护谯县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一并同东西台三品。这以前同三品不列入官吏的正式阶位,从此开始列入正式阶位。

'2'癸亥,以雍州长史卢承庆为司刑太常伯。承庆常考内外官,有一官督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2'癸亥(十四日),唐朝任命雍州长史卢承庆为司刑太常伯。卢承庆常考核朝廷内外官员,有一名督运官,因除中遭遇大风而损失了粮食,卢承庆考核他说:“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这位官员神色自如,没有说话就退出。卢承庆看重他气度不凡,改评为:“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这位官员这时既没有高兴的样子,也没有说感到渐愧的话,卢承庆又改为:“荣辱不惊,成绩中上。”

'3'三月,丙戌,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

'3'三月,丙戌(初八),东台侍郎郝处俊任同东西台三品。

'4'丁亥,诏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圆,覆以清阳玉叶,其门墙阶级,窗棂楣柱,柳,皆法天地阴阳律历之数。诏下之后,众议犹未决,又会饥馑,竟不果立。

'4'丁亥(初九),唐高宗下诏规定明堂制度:基部为八角形,屋顶为圆形,覆盖上与天同色的瓦,门墙台阶、窗棂横梁柱子、柱上的方木、梁柱间的斗拱等的数目,都仿照天地阴阳律历的数目。诏令下达后,朝臣们的议论仍未取得一致,又遇饥荒,最后没有建成明堂。

'5'夏,四月,己酉朔,上幸九成宫。

'5'夏季,四月,己酉朔(初一),唐高宗来到九成宫。

'6'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6'高丽百姓不少人反叛唐朝统治,唐高宗下令迁移三万八千二百户高丽居民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地区,留下贫弱户守卫安东。

'7'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7'六月,戊申朔(初一),出现日食。

'8'秋,八月,丁未朔,诏以十月幸凉州。时陇右虚耗,议者多以为未宜游幸。上闻之,辛亥,御延福殿,召五品已上谓曰:“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视远俗。若果为不可, 何不面陈,而退有后言,何也?”自宰相以下莫敢对。详刑大夫来公敏独进曰:“巡守虽帝王常事,然高丽新平,余寇尚多,西边经略,亦未息兵。陇右户口雕弊,銮舆所至,供亿百端,诚为未易。外间实有窃议,但明制已行,故群臣不敢陈论耳。”上善其言,为之罢西巡。未几,擢公敏为黄门侍郎。

'8'秋季,八月,丁未朔(初一),唐高宗发诏令,定于十月去凉州。当时陇右空虚,朝中议事的人多认为皇帝不宜巡行该地。唐高宗知道后,于辛亥(初五)来到延福殿,召集五品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