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部分 (第1/4页)

'19'庚子,郭子仪遣其子旰及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济河击潼关,破之,斩首五百级。安庆绪遣兵救潼关,郭旰等大败,死者万余人。李韶光、王祚战死,仆固怀恩抱马首浮渡渭水,退保河东。

'19'庚子(二十二日),郭子仪派他的儿子郭旰与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等渡过黄河攻下了潼关,杀敌五百。安庆绪又派兵援救潼关,郭旰等大败,官军死者一万余人。李韶光与王祚战死,仆固怀恩抱着马头渡过渭水,退保河东。

'20'三月,辛酉,以左相韦见素为左仆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冕为右仆射,并罢政事。

'20'三月辛酉(十三日),肃宗任命左相韦见素为左仆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冕为右仆射,罢免了二人的施政办事权力。

初,杨国忠恶宪部尚书苗晋卿,安禄山之反也,请出晋卿为陕郡太守,兼陕、弘农防御使。晋卿固辞老病,上皇不悦,使之致仕。及长安失守,晋卿潜窜山谷;上至凤翔,手敕征之左相,军国大务悉咨之。

当初,杨国忠因为嫉恨宪 部尚书苗晋卿,安禄山反叛后,就请求玄宗让苗晋卿出朝为陕郡太守,兼陕郡、弘农郡防御使。苗晋卿以老弱多病坚决推辞,玄宗不高兴,就让苗晋卿退休。及至长安失守,苗晋卿潜身逃入山谷之中,肃宗来到凤翔,下手敕征苗晋卿为左相,军国大事都向他征求意见。

'21'上皇思张九龄之先见,为之流涕,遣中使至曲江祭之,厚恤其家。

'21'玄宗思念张九龄对安禄山有先见之明,因此痛哭流涕,派宦官到韶州曲江县祭祀张九龄,并重赏他的家属。

'22'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陈,贼乃大溃,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数十里。明日,贼又合军至城下,巡出战,昼夜数十合,屡摧其锋,而贼攻围不辍。

'22'叛军大将尹子奇又率大军来进攻睢阳。张巡对将士们说:“我身受国恩,要死守此城,为国家效命。但想到大家为国家献身,血染原野,而赏赐难以酬劳所建立的功勋,感到万分痛心。”将士们听后都情绪激动,奋勇请战。于是张巡杀牛设宴,犒劳士卒,率全军出战。叛军看见官军兵少,而嘲笑官军。张巡手执战旗,率领众将直冲叛军阵中,叛军全军溃败!斩敌将三十余人,杀死士卒三千余人,追赶敌军数十里。第二天,叛军又集兵逼临城下,张巡率兵出战,昼夜交战数十回合,屡次挫败了叛军进攻的锋锐,但叛军仍然不停地围城攻打。

'23'辛未,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斩首八千级,捕虏五千人。

'23'辛未(二十三日),叛军大将安守忠率领骑兵二万进攻河东,被郭子仪领兵击退,杀敌八千,俘虏五千。

'24'夏,四月,颜真卿自荆、襄北诣凤翔,上以为宪部尚书。

'24'夏季,四月,平原太守颜真卿绕道从荆州、襄阳北至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宪部尚书。

'25'上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使将兵赴凤翔。庚寅,李归仁以铁骑五千邀之于三原北,子仪使其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伏兵击之于白渠留运桥,杀伤略尽,归仁游水而逸。若幽,神通之玄孙也。

'25'肃示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率兵赴凤翔。庚寅(十三日),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在三原县北面截击郭子仪,郭子仪派部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等埋伏于白渠留连边桥,几乎全歼叛军,李归仁游水逃脱。李若幽是李神通的玄孙。

子仪与王思礼军合于西渭桥,进屯西。安守忠、李归仁军于京城西清渠。相守七日,官军不进。五月癸丑,守忠伪退,子仪悉师逐之。贼以骁骑九千为长蛇陈,官军击之,首尾为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溃。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皆为贼所擒,军资器械尽弃之。子仪退保武功,中外戒严。

郭子仪与王思礼在西渭桥合兵,进军驻扎在水西岸。叛军大将安守忠与李归仁率兵驻扎在京城西面的清渠。两军相持七日,官军没有进攻。五月癸丑(初六),安守忠假装撤退,郭子仪率全军追击。叛军以九千精锐骑兵摆成长蛇阵,官军从中间进击,叛军变首尾为两军,夹击官军,官军大败。判官韩液与监军孙知古都被叛军俘获,军用物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