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部分 (第1/4页)

夏季,四月,丁卯(初一),北魏国主拓跋嗣到达成皋,切断了虎牢到黄河汲水的道路。停留了三日,然后亲自督战,攻打虎牢城,仍然没有攻下。于是他又绕道前往洛阳观看《石经》。派遣使臣祭祀嵩山。

叔孙建攻东阳,堕其北城三十许步;刁雍请速入,建不许,遂不克,及闻檀道济等将至,雍又谓建曰:“贼畏官军突骑,以锁连车为函陈。大岘已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雍请将所募兵五千据险以邀之,破之必矣。”时天暑,魏军多疫。建曰:“兵人疫病过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须复战!今全军而返,计之上也。”己巳,道济军于临朐。壬申,建等烧营及器械而遁;道济至东阳,粮尽,不能追。竺夔以东阳城坏,不可守,移镇不其城。

北魏楚兵将军叔孙建正在攻打东阳城,东阳城的北城坍塌三十余步,北魏青州刺史刁雍请示从此缺口冲进城去,叔孙建不同意,于是东阳城仍攻取不下。等到他们听说檀道济的援军即将到来,刁雍又对叔孙建说:“竺夔等畏惧我们骑兵的突击,所以把车辆锁在一起,构筑方阵。大岘山以南,道路狭窄,车辆不能并行,我请您允许我带领我所募集的五千士卒,据守险要,阻击宋兵,定能取胜。”当时正值大暑,天气炎热,魏军士卒很多都染上了瘟疫。叔孙建说:“部队中一半以上的士卒都染上了疫病,如果僵持下去,士卒会死光,哪里需要敌人再战?现在保存实力,安全撤退是上策。”己巳(初三),刘宋征北将军檀道济驻军临朐。壬申(初六),叔孙建等焚烧大营及各种军械,撤退。檀道济大军抵达东阳,军饷不济,不能追击北魏逃军。青州刺史竺夔因东阳城破坏较重,不能再守,于是移兵不其城镇守。

叔孙建自东阳趋滑台,道济分遣王仲德向尹卯。道济停军湖陆,仲德未至尹卯,闻魏兵已远,还就道济。刁雍遂留镇尹卯,招集谯、梁、彭、沛民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以领之。

叔孙建率部从东阳前往滑台,刘宋大将檀道济派遣王仲德向尹卯挺进。檀道济则驻军湖陆。王仲德还没有到尹卯,听说魏兵已逃得很远,于是不再追赶,回军与檀道济会合。而北魏的青州刺史刁雍留下驻守尹卯,招募谯郡、梁郡、彭城郡、沛郡等地百姓五千余家,设立二十七个营寨由刁雍统一指挥。

'12'蛮王梅安帅渠帅数十人入贡于魏。初,诸蛮本居江、淮之间,其后种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往往有之。在魏世不甚为患;及晋,稍益繁昌,渐为寇暴。及刘、石乱中原,诸蛮无所忌惮,渐复北徙,伊阙以南,满于山谷矣。

'12'中原蛮族首领梅安率领手下将帅数十人,向北魏进贡。最初,各个蛮族部落本来居住在淮河、长江之间地带,后来部落人口增长很快,使蛮族人的势力遍布数州,东连寿春,西达巴、蜀,北到汝水、颍水,到处都有。在曹魏时期,为患还不太大;到了晋朝,蛮族更加繁盛,于是渐渐变成强大的强盗势力。等到刘曜、石勒等南侵大乱中原时,这些蛮族部落更加肆无忌惮,又逐渐向北迁徙,于是,伊阙以南的地区,山间谷底遍布的全是蛮人。

'13'河西世子政德攻晋昌,克之。唐契及弟和、甥李宝同奔伊吾,招集遗民,归附者至二千余家,臣于柔然,柔然以契为伊吾王。

'13'河西世子沮渠政德攻击唐契据守的晋昌,随即攻克。唐契跟他的弟弟唐和、外甥李宝一道逃往伊吾,招收逃亡的遗民,归附他们的有二千余家,向柔然汗国称臣。柔然汗国封唐契为伊吾王。

'14'秦王炽磐谓其群臣曰:“今宋虽奄有江南,夏人雄据关中,皆不足与也。独魏主奕世英武,贤能为用,谶云,‘恒代之北当有真人’,吾将举国而事之。”乃遣尚书郎莫者阿胡等入见于魏,贡黄金二百斤,并陈伐夏方略。

'14'西秦王乞伏炽磐,对他的文武百官说:“现在宋虽然拥有江南,夏国雄据关中,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唯独魏主,世代英明威武,能任用贤才,而且谶书说:‘恒山及代郡之北,一定有真龙天子,’我将统率全国官民,事奉魏主。”于是,乞伏炽磐派遣尚书郎莫者阿胡等人,前往北魏朝见,进贡黄金二百斤,并呈献讨伐夏国方略。

'15'闰月,丁未,魏主如河内,登太行,至高都。

'15'闰月,丁未(十一日),北魏国主拓跋嗣抵达河内,登太行山。又到达高都。

叔孙建自滑台西就奚斤,共攻虎牢。虎牢被围二百日,无日不战,劲兵战死殆尽,而魏增兵转多。魏人毁其处城,毛德祖于其内更筑三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