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部分 (第1/4页)

射中它的舌头。“一箭射中,周围人都向他祝贺,李守贞更加自命不凡。

会赵思绾据长安,奉表献御衣于守贞,守贞自谓天人协契,乃自称秦王。遣其骁将平陆王继勋据潼关,以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正赶上赵思绾占领了长安城,向李守贞奉上表章献上御衣。李守贞自认为是天意、人心共同默契,于是自称秦王,派他的骁将平陆人王继勋占据潼关,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同州距河中最近,匡国节度使张彦威,常守贞所为,奏请先为之备,诏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将部兵戍同州;故守贞起兵,同州不为所并。金山,云州人也。

同州距离河中最近,匡国节度使张彦威常侦察李守贞的所作所为,并奏请朝廷早作防范,后汉隐帝颁诏令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率所部守卫同州;所以李守贞起兵时,同州没有被他吞并。罗金山是云州人。

'8'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发兵屯境上,奏称:“去三载前羌族毋杀绥州刺史李仁裕叛去,请讨之。”庆州上言:“请益兵为备。”诏以司天言,今岁不利先举兵,谕止之。

'8'后汉定难节度使李彝殷起兵驻守境上,向朝廷上奏章,称:“三年以前,羌族毋杀死绥州刺史李仁裕反叛逃走,请求发兵征讨。”庆州上奏道:“请增加兵力作准备。”后汉隐帝颁诏书以司天官说,今年不利于先动兵戈,劝谕制止众将行动。

'9'夏,四月,辛巳,陕州都监王玉奏克复潼关。

'9'夏季,四月,辛巳(初二),陕州都监王玉奏报收复潼关。

'10'帝与左右谋,以太后怒李涛离间,欲更进用二枢密,以明非帝意。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壬午,制以枢密使杨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

'10'后汉隐帝和身边的大臣商量,因太后恼怒李涛的挑拔离间,现在想再进用两位枢密使,以便表明前举不是皇帝的意思。大臣们也憎恨二苏专政,想夺他们的权,所以都劝勉皇帝这样干。壬午(初三),制令枢密使杨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官职照旧;命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三司使王章加官同平章事。

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事有未更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三相每进拟用人,苟不出意,虽簿、尉亦不之与。素不喜书生,常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士大夫往往有自汉兴至亡不沾一命者;凡门荫及百司入仕者悉罢之。虽由之愚蔽,时人亦咎二苏之不公所致云。

凡中书省任命官员、各司上奏公事,后汉隐帝全委任杨斟酌办理。从此其它三位宰相全都拱手无事,一切政事都决定于杨。凡事有未经杨认可,没有人敢施行,便形成梗塞。三位宰相每次所拟的进用人选,只要不出于杨之意,即使主簿、尉这样的小官也不给,杨历来不喜欢书生,常说:“国家的府库仓廪要充实,兵力要强盛,这才是当务之急。至于文章礼乐,有什么值得介意!”他既怀恨二苏曾排斥自己,又因二苏原来任命官员太滥,被众人非议指责,想要矫正这一弊病,因此授予官职就很难了,士大夫里多有从后汉兴到后汉亡不曾受过一次升迁;还规定:凡靠祖、父余荫得官的子弟以及从各个部门入仕的,全部罢免。这虽说由于杨的愚昧闭塞,但当时人们也归咎于二苏封官办事不公所致。

'11'以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永兴行营都部署,将侍卫兵讨赵思绾。戊子,以保义节度使白文珂为河中行营都部署,内客省使王峻为都监。辛卯,削夺李守贞官爵,命文珂等会兵讨之。乙未,以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尚洪迁为西面行营都虞侯。

'11'后汉隐帝命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任永兴行营都部署,率领侍卫兵讨伐赵思绾。戊子(初九),命保义节度使白文珂为河中行营都部署,内客省使王峻为都监。辛卯(十二日),削去李守贞的官职爵位,命白文珂等将领合兵讨伐他。乙未(十六日),命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尚洪迁为西面行营都虞候。

'12'王景崇迁延不之州,阅集凤翔丁壮,诈言讨赵思绾,仍牒州会兵。

'12'王景崇拖延时日不去州上任,招集、检阅凤翔的壮丁,假称要讨伐赵思绾,并发牒文与州合兵。

'13'契丹主如辽阳,故晋主与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