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哦,还有这样的事?说什么呢?”

“你那能看到闭路电视不?要是看得到的话,你晚上多关注下电视就能知道了。好了,我不和你多说了,打电话就是通知下你的,现在我可是很忙的,还有个事,就是我们已经决定再加印刷这本书,十万册。到时我会让人来和你签下约的。先挂了啊。”

“老爸,电视换下台看下。”看到老爸很关注自己,连台刚才也没有换,李晨新只好对老爸说道。

“哦,发生了什么事吗?”

“没什么,刚才打电话来说书卖的很好,又印刷了十万册,我又有一百万到手了。”听着儿子这么轻描淡写的说着又赚了一百万,就算是已经对钱不再是看的那么重的父母,也还是一下子就愣住了。

“哎,晨新,那不是你写的那本书吗?”老妈这时却突然刚换台的电视里,主持人正和几个人谈论《品三国》。

电视里的正放着一个现场新闻:“在上海书展现场,一个颇具针对性的讲座‘史学家必须还历史以真实———“时尚史学”之批判’吸引了不少听众。主讲者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李自亭,他以相当激动的口吻把时下包括木子在内的一些“时尚史学家”批了个遍,称其缺乏常识,品位低下。”

而且记者还当面采访了他,只见他对记者说道:“现在,历史的真实性遇到危机,再没有批评和不同意见出现,人们就会把误传当作真理,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他表示:“历史材料可以用来做各种东西,可以写论文、写小说、写话本、写电视剧本,但不管怎么用,第一位必须是‘真实’,这是绝对而不可替代的,否则就是歪曲。”

看到这里李晨新也郁闷了,没想到那么有名的学者。专家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自己写的可是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虚构的啊。跟三国一样的东西,他居然用史学的角度来评论,让李晨新觉得这叫兽也是很蛋疼的人。

这时电视里也播出了记者事先采访的一此名人的画面。

“我建议大家不要去买他的《说三国》,而可以去看、去听。他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说书先生,也许听他讲话比看他的文字感觉更好。”

“我对这个不知道是谁的木子也没有意见,只要这个东西不触犯法律,他可以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搞清楚,他做的不是学术。”

其实对于第最后一个专家说的话,李晨新倒是很赞同的,自己本来就没有说自己做的是学术啊,自己明明写的就是小说嘛。

电视里现场有中学生提出,“木子热”会不会对三国历史带来“扫盲”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人文学院院长江原说:“木子不会引导更多人看《三国志》,而且很可能会减少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人。”他说,木子的《品三国》只是开发了历史的娱乐功能,而且开发成功了。最近出版界出了一大批用通俗方式解读历史的书,其实这种传统以前早就有,木子也并不是首创者。

看到这些砖家叫兽一个个的不好好去教书,上课,跑电视里来和自己过不去。李晨新看的也是越看脸越冷。对于这些人真的是无语了。说白了这些人,他觉得不过是想搭下顺风车,增加点自己的名气罢了。

看到这情况,老爸老妈连忙把台又换走了,“算了,晨新,自己做事哪管的了别人说呢,再说说下也没什么的,他也不知道你说是木子啊。”

听到老爸老妈说的这话,让他的心情也一下子好多了,是啊,自己跟他们较什么劲呢,他们连木子是哪个现在都还不知道呢。

“好吧,说就让他们说吧,我就当他们在那里扯蛋好了,他们说的越热闹,我这书还卖的越好呢,这不,刚才出版社来电话不就又赚了一百万嘛,我应当还要感谢他们呢。”李晨新想通后也是笑嬉嬉的道。

正说着话呢,电话铃声又响了。不过这次他老爸也不去接了,估计接了也不会是自己的。

“晨新啊,是我啊,刚才电视看了没有啊?呵,不要太在意了。”地中海估计还以为李晨新这样的年青人肯定受不了那些人的批评呢。

“哦,没事,这不正好给我们的书做宣传嘛,我还正想着怎么给再加把火呢?”

“哦,加把火?什么意思啊?难道要跟他们打口水仗?嘿,这事就不用你出面了,明天你多买几张报纸看就行了,我们会搞定的。”

“杨老爷子,你可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这是个可以增加我们书销量的好方法,你难道不想知道吗?”李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