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孙坚破吕布,重夺洛阳,刘秀心态连续爆炸中 (第2/3页)

点般覆盖下去,让并州骑兵们纷纷跌落马下。

孙坚扬眉一笑。

“走,进洛阳城去!”

洛阳城西门,董卓乘坐马车,疯狂奔逃。

“快,回长安去。”

董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懊恼之情。

“孙文台,若早知有今日,当年纵然冒着得罪张温的危险,老夫也必杀你!”

在董卓身旁,大队凉州败兵簇拥着,向西方的关中而逃。

画面一转,大队豫州兵马蜂拥进入洛阳城。

这座城池之中的居民都已经在董卓的强迫下去了关中,此地已然是一座空城。

但当大汉豫州军进入其中后,还是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一面“汉”字大旗,摇摇晃晃在风中屹立,迎风飘扬!

“大汉,万胜!”

孙坚策马来到城门面前,看着这面大旗,脸庞上露出一丝微笑。

再回首,孙坚注目邙山,心中自语。

“诸位陛下,吴郡孙文台,终究不负大汉君恩!”

【邙山一战,孙坚先破董卓,再败吕布,连战连捷,迫使董卓西逃,收复了大汉帝都洛阳城!】

看到这里,东汉世界中,刘秀等君臣的表情都非常的复杂。

皇冠之下的刘秀,极为沉默。

孙坚收复洛阳,应该是一件好事。

可一想到董卓才是掌控着大汉朝政的那个权臣,刘秀就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董卓生性残暴荒淫,行事粗野无道,是真正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但董卓代表的,是大汉朝廷!

董卓的失败,是大汉中枢败给了地方势力!

这将给“十八路诸侯”之中的其他割据势力极大的信心。

从今往后,他们断然不可能再听从所谓大汉朝廷的命令了。

群雄并起的时代,从孙坚进入洛阳城的那一刻起,正式降临!

刘秀长叹一声。

“原来,朕的大汉是这样灭亡的。”

群臣闻言,心情也都非常复杂。

一方面,他们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对东汉和刘秀的忠诚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他们又眼睁睁的看着自家士族的后代,彻底摧毁了东汉朝廷的威严。

宋弘嗓子有些干涩,开口道:

“陛下,臣斗胆说一句,大汉闹到这种地步,也并非全然都是士族之错。”

邓禹心中微微一动,也开口道:

“桓灵二帝几十年任用宦官对士人进行压迫,最终让天下士人对朝廷失去信心,才是真正的原因!”

大臣们闻言,立刻齐声附和。

“是啊是啊,若非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一定会对大汉忠心耿耿的。”

“若朝廷能以国士待士族,士族也一定能为朝廷效死!”

大臣们毕竟都是士族,肯定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说一些好话。

刘秀默然不语。

大臣们说错了吗?其实没有。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本就是儒家圣人孟子说的话,士族都是儒家门生,贯彻圣人教诲有什么错?

但桓灵二帝就真的有错吗?

作为皇帝,扶持外戚对抗士族,只为了夺回皇权。

没错啊。

当发现外戚和士族开始合流,桓灵二帝别无选择,只能用宦官来夺回权力。

也没错啊。

宦官固然酷毒,遗祸天下。

但如果没有宦官,夺不回皇权,那大汉天下纵然再好,又和皇帝们有什么关系?

至于宦官,本身只不过是工具。

看似很重要,实则完全不值一提。

每一个人的立场都没错,都只是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

那谁错了?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长出一口气。

“孙文台,平定董卓第一功臣也。”

“孙氏能和曹操、刘备并立,孙策、孙权固然有功,但首功当归孙文台!”

朱棣也是看着心情激荡,过了片刻之后突然皱眉道:

“不瞒父皇说,若是儿臣单单看了演义,还真不觉得孙坚此人有多大能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