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大幕拉开,微服杨府 (第1/2页)

“恩~这么多好处,看来在朝会动手的可能性最大了?”何进来回踱步,思考着要如何应对。 “目前看来,应当是如此,可总觉得还有哪里不对。”郭嘉皱眉道“不过丞相也无需太过担忧,我们还有时间。即便袁隗等人要动手,也一定会是在袁术起兵,丞相将北军与虎卫军抽调前去迎敌之后。否则他们的计划无论成功与否,数万北军攻入城中,又有何人能制?” “是啊,不把军队调走,袁隗等人又哪有胆子动手?”何进亦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 正如历史上董卓虽死,可凉州军攻入长安,其破坏力也是非同小可,甚至直接将汉室最后的尊严磨灭。 现在北军皆是何进嫡系,一旦袁隗等人动手,无论何进是生是死,谁也不敢保证惊恐之下,北军会不会暴动。 “既如此,是否仅调动虎卫军北上平叛?北军就留在洛阳驻扎?”郭嘉思考着不动用北军的可能性。 “虎卫军人数还是太少了些,又要留下足够人手驻扎孟津,仅靠他们,很难迅速平定河北之乱。而战事一旦拖延太久,难免会有更多野心家举兵参与叛乱,事态将更难控制。何况哪有千日防贼的,洛阳城中的钉子不拔,始终是个隐患,让我们做什么都会受到牵制。所以,北军必须调走,如此才能引蛇出洞,让袁隗等人通通都跳出来。”何进已经下定决心,此次要将洛阳中的隐患解决。 郭嘉也知道何进所言在理,只得沉默的点了点头,思考着什么。 “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事就先如此安排吧。”何进见大家并无异议,拍板说道,“这段时间让锦衣卫务必盯紧所有目标,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并没有影响到百姓们的生活,可就当大汉各州还沉浸在又是一年风调雨顺之时,一则消息却使得天下震动,冀州牧袁术在黎阳与并州董卓会盟,誓师讨何。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相何进,残害生灵,祸加至尊……术惧社稷沦丧,今奉天子密诏,纠合义兵,共讨国贼!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至臣节,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有渝此盟,俾坠其命!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袁术自封讨何联盟之盟主,将檄文传至天下各州。自己则尽起冀州之兵自黎阳南下,攻略兖州,进逼洛阳。 以董卓为副盟主,起并州之兵屯驻上党,威胁河内,与袁术形成对洛阳的夹击之势。 消息传到洛阳,天子刘辩急忙召来群臣,共商应对之策。 期间何进大骂袁隗,称袁家久食汉禄,子侄却兴兵造反,请天子刘辩杀袁隗以打击袁术军士气。 奈何天子偏袒袁隗,称袁隗久在洛阳,袁术之事根本与其无关,至于袁术口中的密诏,刘辩当然也不会承认。 何进于是退求其次,请刘辩罢免袁隗,以防其与袁术大军私通情报,为其内应。待到剿灭叛军后,再行论处。 何进派系官员也纷纷发力,奏称袁隗有通敌之嫌,为了保证平叛能够成功,必须要将其罢免。 为了暂时安抚住何进,刘辩只得将袁隗罢免,命他居于家中闭门思过。 反正在刘辩看来,待到除掉何进之后,照样可以再启用袁隗。 而随着袁隗被宫中侍卫带离,此事也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商议退敌之策。 何进建议以兖州军屯驻白马,抵挡南下的袁术。 而虎卫军则以一万人留守孟津,其余兵马由黄忠为主将,领太史慈、徐晃等人进驻河内,阻断并州兵马南下的道路。 最后便是北军的安排,何进提议尽起北军东出,与兖州曹操共破袁术。 可刘辩却以担心洛阳安危为由,让何进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个几千人马,以保证洛阳的安全。 这正是袁隗与刘辩提前商量好的环节,要想将杨奉的兵马留在洛阳,无论是谁开口,都难免引起何进的怀疑。 于是老谋深算的袁隗建议刘辩以保证洛阳安全为由,让何进留下数千人马。 如此一来,何进为了能迅速平定冀州义兵,必然是将最能征善战的张辽等人调走,而并非何进嫡系,以降军败将为骨干的杨奉部,就大概率会被留下。 事实也正如袁隗所料,何进听完,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刘辩,随即同意了这样的方案。 虽然暂时只有冀、并二州起兵,可洛阳作为大汉之都,也是何进的老巢,实在太过重要,谁也不敢保证洛阳周边什么时候还会不会有叛乱发生,留下一部分力量守卫洛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何进提议,北军以张辽为主将,夏侯渊、曹纯为副将,领北军主力前往延津驻扎,作为白马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其余人马,以于禁为首,加上长水校尉吴匡、射声校尉张璋,以及怀义校尉杨奉等人,分别领兵驻扎在洛阳四面。 如此安排,刘辩自然一并同意,于是命人敬告上天,并于第二日在城门外为北军将士送行。 战争的大幕已经拉开,洛阳城中也全面开始戒严,防止有宵小作乱。 在这样的时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