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与听》总是那么专业”

《格拉斯哥先驱报》:“它指《杀手里昂》让我们的很多第一次接触到香港电影的观众感受了一把东方文化魅力;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却将这个世界造的太大了;以至于从英国到香港这漫长的距离阻止了很多英国人对香港的记忆;包括我本人都只记得香港那是一块即将被中国人抢走的可有可无的殖民地;以至于忽略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所创造的文化”

《每日邮报》:“在英国港片的爱好者们多是来自移民跟有色种;比起杰克程的电影;《杀手里昂》毫无疑问‘糟糕;透了。它的打斗让人很不满意;以至于很多港片爱好者们纷纷抱怨浪费了3英镑。但我们应该看到香港电影的进步;《杀手里昂》令数百万英国人乐得掏钱进入影院内观影;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土白人;我们采访了一些观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他们很乐意给予这部电影四星甚至五星评价;认为这是一部不比欧洲电影差的好电影……”

在英国;每年票房突破一千五百万英镑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否则英国人也不会固执的设置了一道门槛;认为票房但凡不能超过三千万英镑的电影;都不能属于热卖大片。上映四周便结束了其在英国的上映;《杀手里昂》只看票房尽管只是英国今年以来多诞生了数十部票房过千万电影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部。然而;当它在英国票房突破一千五百万英镑的消息传回香港时;依旧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尽管在香港上映的第四周;《杀手里昂》的票房也跌到了497万港币;比上一周跌幅接近百分之三十;不过十一月的香港没有一部大片或者说是没有一部能够威胁到它的电影上映;结果《杀手里昂》依旧以497万的票房蝉联第四周的周票房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作为曾经采访过林孝智的报纸;《成报》娱乐版主编范鸿伟立刻就察觉到了机会;率先向林孝智递出了采访的邀请;林孝智考虑之后还是答应了;《成报》现在跟新亚的关系不错;他也乐得跟这家全港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关系更亲密一些。

“……我们之前根本没有想过电影能在英国获得成功;《杀手里昂》能卖动也是意外居多”

这天下午;在一家咖啡厅的包间里接受了《成报》的采访;林孝智比几个月前表现的更加沉稳也更得心应手;“香港太小了;作为一座城市它是巨大的。但想要养活一个电影产业;仅依靠本埠市场受到的局限性太大。如果只是为了赚点钱就走倒也罢了;但一个电影公司想要做大做强;光靠本埠肯定不行。新亚是一直在向嘉禾学习;只不过嘉禾选择了主攻北美市场开辟;我们新亚自认没有嘉禾的实力跟渠道;所以选择试水英国;毕竟港片现在在英国上映有不少的便利!”

这一次的采访不同于上一次;仅有林孝智跟范鸿伟两个人;这也是林孝智要求的;两人更像是朋友在交流;反而没有那种刻意的准备。

“林董;今年新亚发展势头很快;能说一说经验吗?”虽说开了录音机;不过范鸿伟还是摊开了纸笔;把一些重要问题记了下来。

重生者的经验不能复制;不过口才不错的他倒也会瞎胡扯:“我们哪有什么经验;都是跟嘉禾、新艺城、德宝学来的;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这么几条。控制成本电影成本;拥有稳定的编剧导演团队跟签约艺人;注意电影的广告宣传以及积极开辟外埠市场、拓宽收入渠道。”

说是胡扯也不算对;其实这几条林孝智也没说错。任何一家电影公司全能够做到;肯定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是这几条看似简单;但是有几家电影公司能够做到的?

在香港还真没有几家;数百家电影公司中有七八成都是皮包电影公司;一个导演、一个编剧甚至一个演员;找到了剧本就敢拿着到处拉资金找剧组拍摄;真正实于的电影公司在香港林孝智还真没看到几家。除了三巨头、永盛、新亚、艺能外;连洪锦宝的宝禾、程龙的威禾、徐可的徐可工作室公司、吴语森的吴语森工作室;甚至邓光荣的影之杰都是属于皮包电影公司性质。

尽管很意外林孝智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他那模棱两可的答案范鸿伟虽然记了下来;却仍不满意

“我听说香港风月片大导演何藩最近又跟新亚签约;准备拍新电影了。那么林董;他的新电影莫非还是风月片?我记得林董也是编剧好手;甚至还亲手创造了几部热卖的风月片剧本;难道何导的这部电影剧本还是来自林董你本人?林董出身豪门;难道不担心一些媒体的非议吗?最近有风声传新亚同时开机几部电影的拍摄;林董方便透露下;这个消息是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